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诗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兼擅各体,其咏史、咏物等诗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着重大的突破和超越,《无题》是其独创的诗体,历来求解《无题》的学人诗家不可胜数,自宋以降,注家蜂起,见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无题》的解说可谓是深钩广索、各显其质,且相互驳难、相互渗透。宋人视《无题》为狎邪之诗,明、清人认《无题》为寄慨之作,注家各持所论,冯浩认为应分别观之,梁启超以为宜泛论研究。近人张采田、苏雪林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无题》作出阐释,逮乎当今杨柳、刘学锴、董乃斌、王蒙等对《无题》也有不少精辟之见解。在诸多的阐释中,除刘学锴是把诗题为“无题”二字的诗当作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外,其余人研究的均是宽泛意义上的“无题诗”,而并非是仅对《无题》作解。虽然对“无题诗”的研究成绩不俗,但以《无题》为专门对象的研究却是零散破碎的,并不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无题》作专门的比较系统的艺术研究:首先,立足文本,界定《无题》的概念和范围,使之区别于“无题诗”,明确本文的讨论对象;接着,在明确《无题》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细致梳理、分析《无题》作为一种诗歌类型、一种诗歌体式,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学史意义。其次,着重从艺术的层面,探讨、分析《无题》独具的比兴艺术和修辞艺术的特征,并对《无题》艺术的来源进行梳理,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分析《无题》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在这一部分最后,通过对《无题》中爱情成分的确证和强调,指出李商隐诗歌阐释史上“爱情说”和“寄托说”之间并非是强烈对立的关系。再次,回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掘《无题》诗的文化意义,并由此加深对《无题》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最后,从接受角度,梳理自李商隐之后,历代以来对《无题》的接受情况,分析《无题》诗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无题》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分析《无题》这种诗歌体制的文学史意义。第二章,对《无题》的比兴象征和语言修辞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分析其中的爱情因素。第三章,在中晚唐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探讨《无题》的意义。第四章,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梳理后世对《无题》的接受情况。通过以上努力,期对李商隐专名“无题”的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