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种植后两组不同粘接方式患者龈沟液内IL-6和TNF-α的水平及龈沟液量的检测,探讨不同粘接方式可能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上种植体体周炎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目前临床对于种植体冠修复一般采用两种粘接方式,即粘接固位和改良粘接固位。两种粘接方式各有优缺点,粘接固位较之改良粘接固位,前者因溢出粘接剂残留问题,可能存在更大的发生种植体周疾病的风险,临床研究也发现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更低,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尚缺乏两者对比实验研究依据。因此,本实验将IL-6和TNF-α,以及龈沟液量作为检测指标,探讨两种不同粘接方式可能对种植体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择粘接方式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部分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口腔内科修复科行ITI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全瓷冠修复6-9个月。一共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为43.4±8.8。根据不同粘接方式分成两组:粘接固位组:19个修复体(19位患者),在口内直接将牙冠粘接于基台上;改良粘接固位组:19个修复体(19位患者),牙冠是在口外先将牙冠粘接于基台而后再经由牙冠上留存的中央螺丝孔将牙冠固定于植体,最后封闭中央螺丝孔。检查每位患者种植体以及同名天然牙的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并记录。然后用滤纸条提取患者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以及同名天然牙龈沟液(GCF),用电子天平秤得龈沟液重量。收集完成后,送实验室用ELISA试剂盒检测PICF/GCF中IL-6、TNF-α浓度。采用SPSS20.0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粘接固位组患者天然牙龈沟液内的IL-6和TNF-α浓度及龈沟液的量与改良粘接固位组患者天然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6的浓度值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TNF-α的浓度值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重量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的量与龈沟液内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2和0.248,P值均<0.05。粘接固位组和改良粘接固位组的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患者中天然牙的IL-6和TNF-α水平及龈沟液的重量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患者牙周状况无差异,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内IL-6和TNF-α水平及龈沟液的重量受其粘接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体周围检测出的两种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更低。提示改良粘接固位组龈沟内的刺激因素更少,从而机体分泌的这两种细胞因子水平也较低。改良粘接固位组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要低于粘接固位组,这就提示我们改良粘接固位更有利于种植体周组织健康。本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改良粘接固位可以有效避免粘接剂存留,减少种植体周疾病的发生,是较为理想的种植体冠修复体粘接固位方式。在以后的临床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改良粘接固位来进行种植体冠的粘接。并且我们可以从控制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考虑,达到诊断、预防、治疗种植体周围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