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对IL-4、IL-6、IL-13表达的影响,探讨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对以Th1/Th2为核心的下游调控因素的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缓解支气管哮喘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8只,体重160±20g,称重后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正常组(A)、哮喘模型组(B)、地塞米松组(C)、假穴位贴敷组(D)、穴位贴敷组(E)、布地奈德组(F)。每组8只大鼠。制备卵蛋白(OVA)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首次接受致敏注射为第1天,前两周为致敏阶段。第15天到第56天为持续激发阶段(6周)。致敏阶段:第1天予B、C、D、E、F组大鼠腹腔注射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溶液1ml(含OVA10mg、氢氧化铝100mg),第8天再次腹注加强致敏。激发阶段:第15天开始,将B、C、D、E、F组大鼠放于白备密闭雾化箱内,予1%OVA溶液超声雾化,隔天1次,每次30min。观察大鼠咳嗽、喘息等反应。直到第56天雾化结束。第57天起对C、D、E、F组进行治疗处理。A、B组:正常喂养不做其它处理。C组:地塞米松1mg/kg/天,腹腔注射,共治疗14天。D组:凡士林贴剂外用于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6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共治疗14天。E组:咳喘停贴剂外用于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6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共治疗14天。F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以20ml雾化吸入10min/天,共治疗14天。结果:(1)哮喘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正常组大鼠活动正常,呼吸平稳,无喘促等表现;哮喘模型大鼠表现为竖毛、毛发暗淡,倦怠。雾化激发时大鼠出现典型哮喘样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张口喘息,喷嚏,口唇发绀,前肢缩抬,点头呼吸,腹部翕动及行动迟缓等,并随着激发次数增加症状逐步加重,雾化后期大鼠活动明显减少;表明大鼠模型初步具备哮喘特征。(2)大鼠肺组织病理(HE染色)改变在HE染色的支气管肺组织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各组照片见附录)A正常组:细支气管上皮完整、形态规则,肺泡隔及血管壁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腔分泌物很少,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增生,肺泡形态规则。B模型组:肺泡内见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管腔变窄、腔内见粘液栓,部分支气管内皱褶减少伴部分上皮脱落,支气管壁及管周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C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D假穴位贴敷组:与模型组相似,肺泡内见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管腔变窄、腔内见粘液栓,部分支气管内皱褶减少伴部分上皮脱落,支气管壁及管周见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E穴位贴敷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有较少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F布地奈德组:与模型组相比,支气管腔内粘液栓减少,粘膜上皮完整,肺间隔未见明显增厚,支气管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未见明显增生。(3)①IL-4含量测定结果:模型组肺泡灌洗液中IL-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穴位贴敷治疗组有降低IL-4量的作用(P<0.05),穴位贴敷治疗组IL-4含量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②IL-6含量测定结果:模型组肺泡灌洗液中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穴位贴敷治疗组有降低IL-6含量的作用(P<0.05),穴位贴敷治疗组IL-6含量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③IL-13含量测定结果:模型组、假穴位贴敷组肺泡灌洗液中IL-13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穴位贴敷治疗组有降低IL-13含量的作用(P<0.05),穴位贴敷治疗组IL-13含量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喘咳停穴位贴敷可降低实验性哮喘大鼠血清中IL-4、IL-6、IL-13的水平而升高,提示穴位贴敷对哮喘大鼠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或抑制Th2细胞的活化或兴奋Thl细胞的活化分泌,从而调整Thl/Th2的失衡状态,来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降低大鼠模型气道内膜的厚度、纤维组织厚度及小气道的平滑肌厚度,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