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常用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不同患者究竟手术减压到何种程度才是恰当的与术者经验有直接关系,那么能否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术中客观观测指标用于术中判断减压是否充分?为此,本研究观察了瑞金医院骨科诊治的4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椎管减压手术减压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变化。 目的:探讨术中P40与N50峰波幅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41例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术前与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比较减压前后P40-N50峰波幅变化情况,研究其与术后3个月患者JOA改善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41例患者减压前与减压后即刻,患侧P40-N50峰波幅上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06±0.47 uv,术后即刻1.99±0.58 uv,t=-20.17,P<0.01),健侧波幅无明显变化,减压后即刻两侧P40-N50峰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1.99±0.58uv,健侧2.14±0.51 uv,t=-2.50,P<0.05)。减压后即刻P40-N50峰波幅提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侧0.93±0.29 uv,健侧0.05±0.36 uv,t=13.20,P<0.01)。减压术前与减压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压术前11.00±4.24,减压术后3个月22.02±2.79; t=-17.01,P<0.01)。术后3月,JOA改善率为74.23±18.68%。P40-N50峰波幅减压术后即刻提高值与JOA改善率相关性比较:患侧具有相关性(R2=0.681),健侧无明显相关性(R2=0.015)。患侧与健侧P40-N50峰波幅减压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减压前后P40-N50峰波幅增加可以作为症状改善预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