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前三十年代的德国,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现代化成了整个时代的烙印。文学在面临社会剧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内部新生力量的潮涌。刊载于报纸上的小品文(Feuilleton),这一非传统的文学样式,以其小而短、通俗易懂且兼备信息和娱乐功用的特点受到全民追捧,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它的广泛流行一方面有赖于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文学受众的改变。柏林这座典型的大都市,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德国的报业重镇,凭借大量小品文写手的活跃以及广大读者的热衷,成为了德国小品文热潮的中心。
维克多·敖博谈(Victor Auburtin),当时柏林最受欢迎的小品文作家,被誉为该文学样式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堪称德国小品文的巅峰之作。他出生于19世纪末,亲历了20世纪初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重的变革和事件。他观察细致敏锐,语言个性独到,善于联想和思考,写作紧跟时事,关注并反思诸如战争、工业化、都市人群的精神生活等时代焦点。作为小品文作家,当同行们随着这种文学样式黄金年代的逝去而纷纷被遗忘时,他却依然保有对普通读者以及对文学研究者的吸引力。同样是受制于出版条件、阅读人群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小品文,一般人写来最多不过“华而不实”,即语言美、形式美、有娱乐性,但缺少内涵,更不能引发思考;他写来却不仅“华而有实”而且“寓教于乐”。奥秘就在于其小品文的三个特点,他对此曾经用金鱼打比方做出了生动的解释。
本论文正是借助这一比喻,通过具体文本的分析,展示敖博谈小品文的精髓。由于报刊文学尤其是小品文在国内德语文学的研究中还是新鲜而陌生的话题,所以在进入作家作品之前,读者还会读到一部分关于这种文学样式本身的理论性研究介绍。事实上,关于小品文特别是敖博谈的研究,即使在德国也还处在起步状态,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将引入同时代中国的小品文和小品文大家林语堂,做一个初步的跨文化比较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