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新村改造研究——以苏州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老龄化、空巢化程度加剧,并且出现老新村的老龄化程度比整个苏州城老龄化更胜一筹的局面。在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老年人居住出现了物质供给不完备、医疗服务不完善、精神支持不尽力等现象,老新村中的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这个时期,老新村改造在政府的组织下有序的进行着,因此,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借助改造的契机,运用城市规划来缓解老新村养老这一社会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首先,本文在分析老新村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老新村中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指出老年人居住的硬件和软件两大问题。然后从定位不明确、设计不够人性化、规制政策失范、管理不到位等四个角度深层次剖析老新村面临硬件和软件问题的原因。  其次,着重研究了老新村适老化改造路径。借助所掌握的基础资料,以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年人居住特征需求、老龄化社会共同需求。在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于不同养老模式进行伯仲优劣的对比研究,在养老模式的发展上寻求突破,最终选取老新村理想养老模式——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模式。  最后,基于老新村老龄化和老年人居住问题,在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模式的指引下,以老新村适老化改造为目的,从三个方面提出老新村适老化改造策略:○1明确老新村养老服务的定位。○2从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社区道路与标识、居住绿化空间、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四个层次统筹老新村适老化硬件改造。○3以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建设和管理方式为前提来加快老新村养老服务的软件提升。  本文希望通过对老新村问题的研究,可以为老新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并为已面临或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可能引发的类似问题起到参考或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二环时代”。城市住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大量山地规模住区。山地规模住区步行系统不仅是居民步行出行的交通空间,同时也
学位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为设计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由此不断衍生出的逻辑化的数理体系也的确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为我们规避了
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题的重要手段,在国内掀起一阵热潮,以重庆为代表的公租房项目的大规模、高效率投建,为居住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栖居之所。然而与此同时
对建筑学术史和建筑学家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建筑学术史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开拓性、前瞻性指导;作为建筑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个体——建
青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的老城区,集中体现了青岛的殖民统治色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中,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节奏加速,人们的养老观念与模式也在转变,结合我国的基本养老现状,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养老体系,社区日间照料作为社
随着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对于生态敏感的陕南地区更是如此。陕西“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增强城镇
学界对于本质主义静态研究模式的质疑和批评,使文化实践、现象、创造和再生产成为当下的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民间文化遗产”的讨论,不应仅仅满足于从非物质文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社区照顾”理念,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即是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层面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