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山水”——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ad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为设计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由此不断衍生出的逻辑化的数理体系也的确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为我们规避了许多设计实践中的缺憾。然而,面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片面的追求科学认知途径指引下的逻辑思维模式,致使设计逐渐演变成科学量化的过程,盲目追求技术的现代化,严重缺乏文化维度的思考,导致城市“千城一面”、“一病百病”。同时,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设计思路,严重忽视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人的价值实现功能,缺乏对人心理的探索与人性的理解,也导致了人的“异化”。面对传统文化的崩溃,外来文化的攻击所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却无法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造成日渐迷茫与挣扎。中国人终将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世成为时代讨论的重要议题。  故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以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转而以不同的认知途径,即艺术认知途径,衍生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理念,而不是试图运用某种机械的自然科学模式去套用当代景观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认知媒介的参照,以现代的分析方法复归传统山水画中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实现古代山水画价值的现代性传承,及其结合现实景观营造的认知可能性探索。进而提出基于“山水”概念的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营造,建立一种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平台,使设计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根系上,提出对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理念和环境观念,从传统中吸取一些目前仍然有生存力的内容,为工业城市带来更好的景观、更理想的秩序。这实质上是对一种中国式生态栖居的追求,营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中国式“逸境”栖居。  这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设计模式,更不是表面的遁迹山林,而是一次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上设计思维方式的反思过程。它不是一种古老风格的映射,也不是要堆山理水的特定发展机制或规范导则。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不以城市为必然结果的探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表达。通过回归本体的哲学思考过程,以期以艺术认知途径成为科学认知途径的有力补充,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求得对城市环境的另一种理解作为设计思维的出发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建造越来越广泛,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绿化生活环境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居住区的绿地形式存在着形式过于简单、功能较为缺乏、维护
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向苏联学习城市发展的经验,开始发展居住小区模式住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开始兴起,以居住小区为主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各民族由于各自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等。其中,以重庆为代
首先,随着我国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银发旅游的行列,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数量过亿的国家,我国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的土地流转成为必然的趋势。农村处于土地资源紧缺、产业由第一向二、三产业转变的特殊转型期。失地农民正面临产业转型,导致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对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阶段,如何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代城市化的快速推
济南大学科技园属于济南西部新城六大功能组团之一,是济南西部新城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济南大学科技园自2003年7月份开始建设,于2005年9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城市建设发展历
基于以人为本的总体观念,以“设计研究”为研究路线,在人类学、社会学、评价学、可持续建筑技术与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梳理出了质性研究与质性评价应用到建筑学领域的方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二环时代”。城市住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大量山地规模住区。山地规模住区步行系统不仅是居民步行出行的交通空间,同时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