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成环境评价的重庆公租房外部居住环境设计探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96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题的重要手段,在国内掀起一阵热潮,以重庆为代表的公租房项目的大规模、高效率投建,为居住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栖居之所。然而与此同时,在既没有先行的国内成功案例,又无法照搬成熟的国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公租房是否真正为居住者营造了“宜居性”的外部居住环境,就需要回归建成项目中寻找答案。本论文正是基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探讨、寻求适宜的公租房外部居住环境的设计策略。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理论和实际案例等文献资料的研读,运用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公租房居住者作为评价主体,选取重庆主城区具有代表性,并且规模、配套、入住情况均相当的两个公租房居住区作为评价客体,分别对外部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满意度、物质环境质量、配套设施等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对居住者的行为规律、环境中使用痕迹的实地观察以及随机的深度访谈,综合评价外部居住环境的优劣。文中评价因子的选取是基于居住区规划思想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特殊心理状况反映到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以此初步建立评价因子集。通过半结构性问卷征询相关专业人士,对评价因子进行降级、删除、合并、细化,重新构建整合后得到以“宜居性、可识别性、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作为评价准则,包含9个一级评价因子、31个二级评价因子的评价因子集。在此基础上编写调研问卷,并通过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修订。  笔者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三个主要问题现象:①密度高、人口多,配套不足;②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高,但距离远;③人口杂、治安差。基于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掌控,本文从中观层面(设计策略)对公租房外部居住环境设计展开探讨,对应评价准则层,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得出分别满足宜居性、可识别性、安全感以及领域感和归属感的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向苏联学习城市发展的经验,开始发展居住小区模式住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开始兴起,以居住小区为主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各民族由于各自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等。其中,以重庆为代
首先,随着我国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银发旅游的行列,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数量过亿的国家,我国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的土地流转成为必然的趋势。农村处于土地资源紧缺、产业由第一向二、三产业转变的特殊转型期。失地农民正面临产业转型,导致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对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阶段,如何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当代城市化的快速推
济南大学科技园属于济南西部新城六大功能组团之一,是济南西部新城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济南大学科技园自2003年7月份开始建设,于2005年9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城市建设发展历
基于以人为本的总体观念,以“设计研究”为研究路线,在人类学、社会学、评价学、可持续建筑技术与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梳理出了质性研究与质性评价应用到建筑学领域的方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二环时代”。城市住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大量山地规模住区。山地规模住区步行系统不仅是居民步行出行的交通空间,同时也
学位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为设计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由此不断衍生出的逻辑化的数理体系也的确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为我们规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