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题的重要手段,在国内掀起一阵热潮,以重庆为代表的公租房项目的大规模、高效率投建,为居住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栖居之所。然而与此同时,在既没有先行的国内成功案例,又无法照搬成熟的国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公租房是否真正为居住者营造了“宜居性”的外部居住环境,就需要回归建成项目中寻找答案。本论文正是基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探讨、寻求适宜的公租房外部居住环境的设计策略。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理论和实际案例等文献资料的研读,运用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公租房居住者作为评价主体,选取重庆主城区具有代表性,并且规模、配套、入住情况均相当的两个公租房居住区作为评价客体,分别对外部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满意度、物质环境质量、配套设施等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对居住者的行为规律、环境中使用痕迹的实地观察以及随机的深度访谈,综合评价外部居住环境的优劣。文中评价因子的选取是基于居住区规划思想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心理需求和特殊心理状况反映到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以此初步建立评价因子集。通过半结构性问卷征询相关专业人士,对评价因子进行降级、删除、合并、细化,重新构建整合后得到以“宜居性、可识别性、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作为评价准则,包含9个一级评价因子、31个二级评价因子的评价因子集。在此基础上编写调研问卷,并通过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修订。 笔者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三个主要问题现象:①密度高、人口多,配套不足;②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高,但距离远;③人口杂、治安差。基于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掌控,本文从中观层面(设计策略)对公租房外部居住环境设计展开探讨,对应评价准则层,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得出分别满足宜居性、可识别性、安全感以及领域感和归属感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