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村落是历史上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历史的积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风情和独特的建筑空间环境,充满着迷人的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民居聚落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面临严峻挑战。论文以浪石古村这一典型的湘西南地区乡村为研究实例,从生态环境、物态环境和文态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浪石古村的环境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浪石古村在生态环境营建方面非常重视选址布局,并能够在其中隐含朴素的生态理念,且以交通组织奠定环境景观生态肌理特征;浪石古村的建筑是有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它拥有典型的歇山顶和封火山墙,其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房屋类型也都或多或少的具备徽派建筑特征;从楹联文化、宗族文化和儒家文化方面分析了浪石古村的文态环境特点,三种文化对于浪石古村恬淡、平和、尚文、重德的文态环境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浪石古村环境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时代因素、地域习俗、宗教信仰和农耕文化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的时代因素是决定浪石古民居群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地域习俗虽然不像时代因素那样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但因其与村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精神领域具有较强的延续性,能够对村落环境景观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宗教信仰能够为该村环境景观的保持与维护提供帮助;农耕文化则主要透过楹联、雕梁等建筑小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古建筑群保护现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浪石古村的环境景观现状,结果表明:该村古建群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由于自然侵蚀及文革期间的人为损毁,村中部分建筑雕饰及楹联、石刻等带有明显传统文化标志的建筑装饰及构筑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作为村落主要环境景观特色组成要素之一的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的仅有20余幅,尚不及原有总量的一半;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十分薄弱,卫生设施缺失、供电线路不足、给水系统落后等现象严重阻碍古村落民居群落的正常运作,迫使村民选择拆旧建新或是弃旧觅新,使得古村日渐萧条,逐渐失去生命力。浪石古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比较优秀,具体表现在空气质量指标方面,除TSP外其它指标NO2、SO2均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空气微生物数量方面,采样点细菌数量分布排列次序为:二房头>上房头>大院子,这个指标与人流的活动有较大关系,人流量大的地方,细菌相应较多。浪石古村的3个古建筑群中,以大院子的霉菌数量最高,主要是因为该处于剪刀桥旁边,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所以其霉菌数量较上房头、二房头高。霉菌数量分布排列次序为:大院子>二房头>上房头,以上结果说明霉菌数量分布与人流量的关系不像细菌那样突出,但与其所在环境关系密切。浪石古村落接近水面的地段负离子含量均值都超过了10000个/m3,达到空气超清新程度,其他地段的负离子数量也接近这一指标。浪石古村3个监测点均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城市环境噪声1级标准,其中浪石古村有少许监测点以达到的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城市环境噪声0级标准,所以更加突出了浪石古村是非常宜居的古村落。从生态环境、物态环境和文态环境等三方面论述了浪石古村景观保护的具体实施范围,在保护方法上则需将从物化形态环境景观要素和非物态环境景观要素区分对待,最后,提出了针对浪石古村的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对浪石古村环境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启示做出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