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斯克特·费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盖茨比以及威利·罗曼死亡的意义。 笔者在对照这三位主人公死亡过程、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发现虽然三位主人公是属于二十世纪不同时期的小说人物,他们的死亡原因却有共同点——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伊登心目中舒适、优雅的上流社会和美丽的鲁斯只是一个幻影,而盖茨比倾其所有追逐的女子戴茜也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女人。罗曼的梦想,“成为人人爱戴的人”,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注定无法实现。当残酷的现实无法被主人公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时,生命的列车也就无法继续,因而死亡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寻找到这一共同点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将其与美国梦的主题联系起来。“美国梦”源起于殖民主义时期,其代表人物为本杰明·弗兰克林。弗兰克林的一句话“自助者,天助也”概括了美国梦的本质特征。在弗兰克林之后,“美国梦”成为美国民众心中无法抹去的情结。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取得成功。而这种情结在西进运动中更是被人们当作成功的必备条件。然而“美国梦”的致命点在于其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必然性。一旦幻想在现实面前破灭,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本文分析的伊登、盖茨比以及罗曼三位主人公的梦想实际上“美国梦”这一主题在二十世纪不同文学语境的不同反应。而他们梦想的破灭与他们的最终死亡证明了“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笔者将对这三位主人公的死亡加以对比,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一部分还会涉及到对小说创作环境以及小说作者本人的介绍。因为三部小说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传特征,其创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主人公的生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三位主人公的幻觉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提出他们是失败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部分将对美国梦进行一个详细的考察,包括她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