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全球化,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慕道者”和信教者,并呈上升趋势发展。而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壮大、实现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信教状况不仅决定着其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量化与质化两种研究方法对苏中地区大学生信教状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量化研究部分,笔者借助“大学生宗教心理调查问卷”随机对扬州大学、南通大学以及南通部分高职院校共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意在调查苏中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1)总体上,苏中地区信教大学生虽占有一定比例,但信仰缺乏深度;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呈多元化,且受人际关系影响较深;学生的学历与家人对宗教的态度会显著影响其对宗教的选择性。(2)在对宗教的认知上,苏中地区大学生对宗教均有一个基本、浅显的认识,但对所信仰宗教教义教规的掌握较薄弱;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呈现较大个体差异,且不能辩证看待宗教作用,认识具有片面性。(3)在对宗教的态度与情感上,多数苏中地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持肯定认同态度,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经不起考验。(4)在宗教行为上,多数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频率低,实质性的参与较少。(5)在对高校无神论教育的认识上,可以看到苏中地区高校无神论教育缺乏,多数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无神论课程;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较纯粹,宗教传播的管理机制良好,但仍有待加强。(6)在对迷信与邪教的认识上,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宗教与迷信、邪教两者区别的认识,容易混淆界限。在质化研究部分,研究者透过更有针对性的个案访谈,旨在对扬州大学6名大学生宗教徒的心理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得出:大学生信教心理以需要为前提条件,若需要未得到满足会导致个体产生内驱力,并在诱因和情绪的作用下引发信教动机;而信教动机经过意志的维持引发宗教行为,宗教行为又因“神迹”的出现、思想的升华与个性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等因素得到强化使得大学生个体成为真正的信教徒。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下列应对策略,并从心理学角度予以了分析说明:加强思政教育,确保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办学方向;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杜绝校园传教,建立良性有效的校园管理机制;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