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对比分析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以后简称为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第二版,以后简称为NCEP2)计算的大气热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大气热源时空变化的特征,包括全球大气热源性质变化和全球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变化规律等.区域大气热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NSO的主要发生地——热带太平洋上,诊断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上大气热源的变化与海表温度的耦合关系,并探讨了热带太平洋上大气热源的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另外,还利用ERA15年的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原因.东亚夏季风比印度夏季风爆发早的问题在该文中也有讨论,利用15年ERA资料计算、分析和比较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地流层中上层的大气各个热量收支项,用15年平均和典型年份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造成这两个季风区中夏季风建立迟早不同的热力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ERA和NCEP2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于各月及整年平均热源和热汇位置的分布是极其相似的,但在数值上有一定的差别.(2)全球大气热源一年内的性质(符号)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生零次改变,我们称之为永久热源地区或永久热汇地区.另一种为发生两次改变.永久热源中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在赤道非洲的西部、苏门答腊岛西边的海域和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各有一个较强的永久热源中心,另外在日本南部及其东边的太平洋上也有一永久热源中心.(3)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热源的垂直积分和水汽汇垂直积分异常场与SST异常场的主要耦合模态的空间分布型对应于ENSO循环分布型.、异常与SST异常有着较高正相关关系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主要集中在170°E以东的5°S-5°N之间一个狭长带中.(4)热带太平洋上暖池地区永久热源与冷水带永久热汇中心之间存在有明显负相关的关系,是一对有明显负相关的偶极子.(5)10°N~20°N,110°E~120°E之间的南海地区在季风爆发前一直是大气的热汇区,爆发当候及其以后,该地区变为大气的热源区,使得110°E~130°E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热源和中国华南地区的热源连成一片,爆发后的第一候,有较强的加热中心出现在10°N~20°N的南海地区.南海地区Q1的变化主要来源于Q13(垂直对流项)的贡献,说明南海地区整个对流层的大气对流状况在季风爆发前后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化.(6)15年平均和典型年份的结果都表明:在东亚季风建立前的过渡季节,印度季风区与东亚季风区上空的季节性增温机制完全不同,在东亚季风区,热力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强大的暖平流和非绝热加热抵消强烈的上升绝热冷却;而在印度季风区,则是很强的冷平流和非绝热冷却抵消异常强的下沉增温.两地对流层中上层加热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地增温幅度与经向温度梯度逆转的差别,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要早于印度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