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保障资金积累是公共养老金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征收保险费(税)则是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金制度改革浪潮席卷全球。纵观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无论是西方各国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转型国家出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需要而“被动”启动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质都是责任机制的调整,动因在于制度运行中的财务危机。为应对危机,一些国家在制度范式上采取了激进的措施,进行颠覆性改革,另一些则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进行参数改革。实践证明,资金的筹措效率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养老资金的征管效率问题,绝不仅仅是征管体制和技术手段的问题,而是主观能力与客观环境的综合反映,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目标。巨额的养老金缺口,不仅影响养老金的正常支付,而且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从养老保险制度战略发展高度,提出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覆盖面等重大决策。目前,社会保险法已进入立法程序,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走向定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社会保障资金征管效率,分析影响制约因素,寻求稳定、高效、简便的筹资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征管能力与征管效率,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作为征收管理质量与效能的综合评价标准,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与经济社会环境、法制环境以及征管机构的组织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必须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症下药,为寻找提高征管效率的途径提供依据。这些因素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重领域,包括法律的、政策的、体制的、管理的等多种因素,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内在影响)与客观因素(外部影响),内在影响因素包括征管机构的设置、管理服务能力、征管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征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法制环境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本文在严格界定征管效率概念与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从微观视角分析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的区域差异,重点考查不同地区经济因素和管理因素对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的影响程度。在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上,首先分析了征管效率的研究背景,论述了养老资金筹集体制的选择基准以及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筹集模式选择与征收体制的嬗变,包括筹资模式的运作情况,征收体制的变迁与评估,筹资模式与征收体制选择的关系;然后对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管效率的各种因素,重点分析了经济、法制、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第5章基于定性、定量研究结果,得出基本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征管效率的基础性因素;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是影响征管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征管体制的选择是影响征管效率的直接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即通过构建7大体系,促进征管效率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