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苹果》(原名《迷失北京》)之后,李玉电影作品由“地下电影”渐渐浮出历史地表,特别是她2011年3月份在全国公映的、曾获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观音山》,更让李玉及其作品在一段时间之内名声大噪、大放异彩。除了早期的几部纪录片《姐姐》、《守望》、《光荣与梦想》及上述的《苹果》(原名《迷失北京》)、及《观音山》之外,李玉导演的影视作品还有:2002年上映、曾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艾尔维拉·娜塔瑞奖的《今年夏天》,以及2005年上映、一举摘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欧洲艺术奖、亚洲电影界的最高奖项“金莲花奖”等多项大奖《红颜》。在这四部电影作品中,李玉导演以其特有的生活化的镜头语言,从人性、女性等多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及人文关怀,真实有力,与同期导演相比,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及批判力量。然而,由于电影题材以及电影体制等多方原因,关于李玉及其电影作品的相关研究著作为数尚少。本论文拟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李玉导演的电影作品进行系统规整和评述,通过对其多元电影主题及美学风格的梳理,来寻绎探求李玉电影作品的独特女性视角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诉求、文化特征,以此透视她于“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女性导演”,乃至整个中国导演群中意义和地位。第一章、绪论。系统分析历年相关研究论文,对其论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本论文的创作意图与创新点所在。第二章、李玉电影与周边影视环境。将李玉与中国“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及大陆四代女性导演综合比较分析,凸显李玉于中国导演群中的独特意义。第三章、李玉电影视觉政治的意义。从视觉政治的角度,探讨李玉电影中性别与阶层的双重视野,对其电影中的“性政治”以及现实批判意义进行逐一分析与探讨。第四章、李玉电影元素的美学风格。从电影美学角度出发,分析李玉电影中独特的美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