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普遍检出。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在土壤中检出较多、毒性较大,是公认的内分泌干扰物,被中国环境监测中心和美国环保局同时列为“优控污染物”。国内外对污染物进入土壤后迁移转化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大部分是关于重金属(如Cd和Pb)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关于环境中PAEs环境行为已经有报道,但侧重其在土壤的残留分布。关于外源性PAEs进入土壤环境后的迁移、形态、粒径分布和归趋等报道较少。有机污染物的形态以及在不同粒径中的残留分布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和生物可利用性。本研究采用课题组前期筛选获得的PAEs高、低累积品种水稻(分别是培杂泰丰和丰优丝苗)进行土柱淋滤实验,研究其在土壤-水稻-渗滤液系统中的迁移、分布和积累;并采用温和提取法获取PAEs三种形态(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和结合态),同时采用湿筛方法将土壤分为大小不同的6种粒径土壤组分,进而研究DBP和DEHP在水稻土中的迁移、形态和粒径分布及孔隙水中的分布规律,探讨它们对水稻吸收累积DBP和DEHP的影响,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淋滤后050 cm土层均能检出DBP和DEHP,但主要残留在土柱表层,其含量随深度增加明显降低。不同土柱中残留含量不同,在拔节期和成熟时期,DBP和DEHP的含量均是:灭菌处理>不灭菌处理>种丰优丝苗>种培杂泰丰。灭菌处理与不灭菌处理之间含量差异显著,表明微生物能够影响污染物的迁移。种植物处理与不种植物处理也差异显著,表明种植植物能够促进污染物的降解。(2)不同处理土柱中DBP和DEHP的形态分布规律与其总的浓度分布规律一致,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和结合态残留态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可脱附态占3种形态比例超过80%,其次是有机溶剂提取态和结合态(成熟时期DEHP除外)。(3)DBP在水稻土不同粒径组分中的残留分布为:粗粉粒(3061μm)>黏粒(>2μm)>细粉粒(230μm)>细砂粒(61180μm)≈腐殖酸(HA)>粗砂粒(>180μm),而DEHP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残留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各粒径土壤组分中有机质含量与DEHP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DBP含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这可能是DBP和DEHP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而引起的,导致了DBP和DEHP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残留不同。(4)土柱落干时所有处理的渗滤液样品中均可检出DBP和DEHP,说明DBP和DEHP在淋滤的作用下可以迁移到深层土壤。DBP和DEHP在孔隙水的浓度与对应土层的残留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一旦土壤受到污染,主要存在于土壤松散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也很有可能受到污染。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发现,DBP和DEHP主要残留在土壤中,植物吸收与渗滤液中残留量甚微。(5)高、低累积水稻品种均对DBP和DEHP有累积效应。高累积品种的富集系数BCF根/土、BCF根/孔隙水和BCF谷粒/孔隙水均显著高于(P<0.05)低累积品种的富集系数,并且高低累积品种的BCF根/粒径、BCF茎/粒径、BCF叶/粒径和BCF谷粒/粒径也差异显著(P<0.05),表明培杂泰丰比丰优丝苗对DBP和DEHP有更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