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为例,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以及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语料和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常见案例,从普及化等级词汇(《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判断出18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易发生词义误推现象的动作动词。本文所指的误推现象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惯性地将母语词英语与目的语汉语进行对比。当母语多义词其中某个义项与汉语词有对应关系,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母语多义词其他义项推移到汉语对应词上。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总结词义误推现象的不同形式,并参考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针对误推现象的分类,将本文调查的误推现象分为四类:义位误推、义域误推、语义特征误推、杂糅式误推。经过分析发现,本文研究的动作动词词义误推现象的主要特点有:一、义位误推的数量多于其他误推现象。本文调查学习者易发生词义误推的动作动词共18组,其中发生义位误推13例、义域误推3例、语义特征误推1例、杂糅式误推1例。二、词义关系较近的易发生误推。三、误推的方向是由非常用义向常用义推移,且皆是单一方向,即从一个词误推到另一个词,不是互相混淆。四、误推形式较为统一,汉语双音节与双音节词混淆,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混淆;数量形式上是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依据上述特点,分析产生误推原因有以下几点:汉语词汇丰富,多数词义相同或相近;学习者母语英语与目的语汉语之间的用法不对应关系;学习者“高频词使用的泛化”;习得顺序前后差异;对目的语词语的用法掌握不够全面。针对本文调查的词义误推现象,笔者从教师、学生、教学、教材、考试测评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就教师而言,应该做到“胸中有数”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易错点,并不能依靠直觉经验或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面观察而进行推测,而是应当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理论化的规律,并且在学生无意识的进行误推时,教师要能够敏锐的察觉并指正错误。其次学习者方面,学习者应该有意识地减轻对词语意义的依赖,不断尝试运用分辨不清的词汇,在使用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深刻记忆。第三,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详尽的介绍易混淆词语常见的搭配形式;课堂上针对欧美学生而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倡“语义协商交际活动”鼓励学生间互动。第四,教材作为基本的教学工具,应呈现“系列化”。编写者要依据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编排,如初级阶段坚持字本位的理念,注重单个字的意义;中级阶段以扩充词汇量、加强汉字认读能力为主;高级阶段应当进行大量词语练习、拓宽语域,重点放在“词语辨析”。第五,针对语言测试,建议加大“易混淆”词汇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