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死性疾病,多年来,它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占绝大部分(约60-80%),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溶栓及开颅手术等治疗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因此进一步阐明其分子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已经迫在眉睫。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了一种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梗死范围、大鼠脑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对模型予以评价;并进一步探讨HIF-1α、VEGF在脑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分子机制,为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取体重250-280g健康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大鼠5只,实验组50只,假手术组25只,按梗塞后不同取材时间分为6h、12h、24h、72h、7d 5个亚组。2模型制备:实验组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栓外,操作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各组大鼠术后行神经行为学评分,1~3分者入选实验。3大鼠于预定时间点断头取脑,使用TTC染色观察脑梗塞范围。4 HE染色光镜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5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脑区HIF-1α、VEGF表达。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表达情况,使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视野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应用SPSS 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成功制备了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栓塞后的大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如身体倾斜、爬行旋转等症状。2脑组织行TTC染色可见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梗塞时间的延长可见梗塞区扩大。3大脑组织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见,24h后梗塞中心区出现大量神经元坏死,呈不可逆性,随着时间延长,坏死程度加重,坏死范围扩大;缺血半暗区部分神经元坏死,多数细胞结构受损但呈可修复性。4 HIF-1α在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偶可见少量阳性细胞。缺血6h,梗塞侧缺血中心区、缺血半暗区及梗塞对侧HIF-1α表达均增加;缺血12h,各脑区HIF-1α表达继续增高;缺血24h,梗塞侧皮层中心坏死区HIF-1α表达下降,而缺血半暗区及对侧皮层表达均继续增高并达高峰;缺血3d,各脑区HIF-1α的表达均开始下降。缺血7d,各脑区HIF-1α的表达继续降低到较低水平。统计学分析显示,HIF-1α蛋白水平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显示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VEGF在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脑组织中,VEGF仅见少量表达。缺血6h,梗塞侧缺血中心区、缺血半暗区及梗塞对侧VEGF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缺血12h,梗塞侧皮层中心坏死区VEGF表达下降,而缺血半暗区及对侧皮层表达均继续增高;缺血24h,梗塞侧皮层中心坏死区VEGF表达继续降低,而缺血半暗区及梗塞对侧皮层VEGF表达继续增高并达高峰;缺血3d,各脑区VEGF的表达均下降;缺血7d,各脑区VEGF的表达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统计学分析显示,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之间比较显示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IF-1α与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的脑组织中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53,P<0.05,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线栓法可成功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经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TTC染色、大体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证实造模成功。2脑梗塞24h-72h时间段,脑损伤程度最重,梗塞中心区神经元明显坏死,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程度渐加重,呈不可逆性;缺血半暗区部分神经元坏死,多数组织呈可修复性,尚存在挽救的机会。3 HIF-1α只在一定氧浓度范围内表达,梗塞中心区完全缺氧情况下,神经元坏死后则无表达;缺血半暗区存在一定程度缺氧,HIF-1α在此处的神经元中存在明显高表达。4 HIF-1α与VEGF于缺血梗塞24h时蛋白表达水平达到高峰,随梗塞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水平呈峰样变化。5在缺血梗塞后,HIF-1α与VEGF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升降一致的特点,二者的表达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