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城乡大移民打破了几千年传统乡土文明和当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相对均质、稳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国都市社会出现了新兴的都市新移民文化群落。城市化最早的珠三角是文化冲突和变迁最剧烈的区域,从都市新移民群体中分化出“打工作家”文化群落,为珠三角注入了新兴的都市新移民文化——打工文学。这个文化群落的出现及其文化身份蜕变过程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新的都市经验,对于珠三角文化空间格局和都市审美文化生态的改变,在以往的城市文化研究中被遮蔽了;当代文学界对“打工文学”的研究侧重挖掘文本内涵,而对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学创作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背后特殊的都市文化生态,传统文本分析和理论演绎已不能解释当下都市文化活动中新的文化和美学问题。 本文试从“打工作家”的文化身份视角,切入发生剧烈文化冲突与变迁的珠三角城市文化现场和当代文学的城市文化生态,探讨以下问题:“打工作家”的文化身份是如何滑脱“农民工”的身份牢笼、凭借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生产机制,在激烈的冲突与对话中,通过文学抒写行为和文学想象而形成的?“打工作家”为开拓都市新移民亚文化认同空间扮演了什么角色?促成其文化身份形成的各种因素和文化力量,为“打工作家”的都市生存和文化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是如何相互缠绕、此消彼长地作用于他们的文化身份建构的?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发掘被大众媒体和主流想象遮蔽的文化过程,深度认识当代都市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拓展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视野;揭示中国城乡社会急剧变迁中都市新移民的主体性变迁在审美文化领域的微观显现,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和本土经验。 本文属于当代城市文化研究,重要特点是以文化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基于近年来文艺美学的发展而展开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在传统文艺美学和当代文学研究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文化研究、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资料来源除了前人研究的文献,有打工文学文本、打工杂志和媒体文本等资料、从都市新移民经验的文化现场——城中村等地点得来的材料,并通过对近二十位“打工作家”深度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发现:“打工作家”的文化身份是其融入都市、获取都市资源的工具,这个文化身份的形成,是在大众媒体的主流想象、都市文化空间、官方审美权力等各种因素的冲突和作用下,作家通过文学生产行为和文学想象对于文化认同的自觉建构的过程,是都市新移民对主流撒播的“农民工”共同体想象所制造的文化身份的抵抗和突围。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上、中、下编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 上编缘起 此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论述“打工作家”文化群落身份建构的文化生态语境和文化身份的前身,即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大众媒体的形象生产,制造“农民工”的共同体想象和身份差异,并通过他群认同和他者形象的固化,作用于都市新移民群体对于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第二章分析都市新移民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危机,并简要介绍了身份抗争与突围中形成的“打工作家”文化群落的总体情况。 中编形成 此部分为第三章至第五章,论述“打工作家”文化身份形成所依赖的公共文化空问和利用文学生产实现认同重构的过程。其中,第三章考察城中村在都市新移民的生存经验、文化群落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侧重“打工作家”在文化现场的活动、和本土居民的文化冲突关系中所呈现的文化身份识别,认为城中村不仅是“打工作家”文化群落的生存、写作、交际的物理性空间,也是其文化认同的空间。第四章侧重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生产,讨论“打工作家”如何借助于文学想象和文化记忆来呈现并实现文化身份的重建。第五章探讨了打工杂志和打工作家文化身份形成的关系。打工杂志构成了都市新移民身份转换的话语表达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以其独特的文学生产机制生产着“打工作家”。同时,主流文学界也通过对“打工文学”和“打工作家”的身份命名,以及扶持“打工作家”的方式参与了打工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 下编分化 此部分为第六章至第七章。第六章探讨造成“打工作家”文化群落分化趋势的因素,其赖以实现身份转换的文化认同空间——打工杂志因内部的体制弊端和外部生存环境的恶化,走向了分化和衰亡,新媒体的兴起和打工群体受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给“打工作家”的都市生存和“作家”文化身份的维系带来了挑战。第七章探讨体制内的官方文学审美权力的介入,对部分“打工作家”的收编。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的都市新移民新形象、珠三角地方政府的新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和文化新移民政策、主流文学界的认同是“打工作家”进入“主流”、获得资源得以在城市生存下来的原因和契机。然而,“打工作家”的文化身份标签却使其再一次陷入文化身份的尴尬。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界的“打工作家”和新一代都市新移民作家,则走向了新的文学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