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联合大学,作为抗战时期的临时学府,汇聚了一大批当时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以“西南联大”作为主题的书写既包括丰富的历史史料也包括各种不同叙事角度的文学叙事。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再加工,融注了作家本人的个体经验,对个体、时代以及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自我认知等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象、生动。在了解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家创作角度的选取,更好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野葫芦引》长篇系列小说,是宗璞在新时期,满怀诗意地以晚辈身份旁观上一代生活的杰作。她以正面积极的态度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和感情取向,为我们呈现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这与当时时代语境下的《未央歌》、《围城》、《伍子胥》等所选取的描写角度有所不同,有的只选取美好的一面,有的只选取丑恶的一面,有的以历史故事切入来影射当下。但是,通过他们的文学叙述,我们可以追索到他们对个体、时代的认知及以自我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人类命运的关切。通过作品间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是西南联大文学叙事,不同作家的笔下呈现了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野葫芦引》中尤其塑造了一批“大写”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忧国忧民,爱国爱家、严谨治学、具有独立的批判意识,是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样的文学想象的成因与宗璞本人的经历和社会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形象的逐渐萎缩有很大关系。宗璞是借助《野葫芦引》中“大写”的知识分子形象来重新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宗璞借着小说来回顾历史,通过历史来构思小说,那段历史曾是她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书中人物多是有原型的。作者对人物倾注了太多的爱,同时作品中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这导致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