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理论指导下的省略语篇研究——以听力语篇为例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略是一种避免重复、舍弃旧信息、突出新信息、使上下文紧密相连的修辞手段。无论是马丁内提出的经济原则,还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抑或斯珀伯和威尔逊的最佳关联原则,都要求言语表达在不影响意思的情况下尽量简洁、精炼。事实上,不管是日常语言还是文学语言,省略都无处不在,即有语篇就有省略,能否对省略语篇进行成功解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语篇衔接的一个重要衔接手段之一,早已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百余年来,学界对省略的研究多停留在句法、语法层面上,比较片面;20世纪80年代,部分语言学家尝试着从语用、语义的角度去诠释省略语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有人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省略语篇,但还不够深入;本文就是对听力省略语篇的理解过程进行认知心理维度的考察。   语境和认知能力的结合是省略的重要成因,也是对省略句语义进行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省略的实质就是语义上应该有的内容,在句法结构上可以出现却没有出现,但这部分内容可以借助语境通过认知能力推知。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对某些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解释力,用认知语言学中的ICMs来解读听力省略语篇也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利用ICMs的原理对听力省略语篇进行研究,有助于在语言交流中对该现象做出深入剖析,也有助于学习者在接收信息时成功地填补省略的语义空缺,以便完整地理解输入信息、顺利进行交流。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考察虚词“给”的句法性质和语义内容。具体来说,主要研究汉语四种“给”字句式,包括S1(NP1+V+gei+NP2+NP3),S2(NP1+V+NP3+gei+NP2),S3(NP1+gei+NP2+V
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磨损就是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能力随着时间的减退由于对语言使用的减少。语言磨损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关于语言磨损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促使大量新词涌现,透过这些新词可以看到一个变革中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
安·苏·拜厄特(1936-)是当今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她发表过多部小说,其中出版于1990年的《占有》是她非常受欢迎的一部,出版仅三个月就摘取了英国文学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