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边界空间媒介化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h_e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出现有助于实现地铁站域空间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实现交通体系的转换和其他功能空间的整合。本论文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空间提出了“边界”空间媒介化的选题。边界空间并非边界界面,而是具有一定宽度,以边界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具有一定边缘效应的边缘过渡区。边界空间大量存在于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部,但由于其自身无固定功能,无明确属性,在轨道交通综合体中处于被边缘化地位。因此,需要改变边界空间的消极特性,调动边界空间积极性,使其转化为具有价值的空间,成为站域空间的媒介。边界空间在站域内起到“媒”的催化作用,承担空间“介质”功能。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边界空间进行媒介化设计,期望将边界空间从无固定功能置换出新的功能空间,使站域内边界空间成为信息源(空间)和信息接受者(使用者)之间的中介,催化、激发多种空间功能,提高地下空间辨识度,塑造空间领域感,提高城市文化认同感,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活化城市空间。本文在以上研究背景下,采用理论研究、图示语言分析、案例实证、跨学科交叉研究等多种方法,针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边界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边界空间作为站域内部空间交接处的介质分为地铁与其他功能的衔接空间,站内换乘空间,站内站厅空间和站内站台空间的边界空间四种类型。挖掘了边界空间的四个特性,表现在消极性、矛盾性、缺乏参与性和联系性四个方面。通过实例调研和信息归纳总结,梳理了四种类型边界空间媒介化的设计需求。以此为基础最终得出了四种类型边界空间关于媒介化做法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引发更多人关注站域内边界空间,宣传边界空间的媒介效应,使边界空间达到媒介化作用,将边界空间优化成为空间“媒介”,成为城市的交流界面,形成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时期,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开发量逐年增大。如何提高建设效率成为建筑业当下迫切的关注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晚于多数发达的欧美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提升,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4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22%。为缓解我国老年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地区中小学校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展开,中小学校建筑的重建工作也接近尾声,大部分重建学校建筑也已投入使用。本文就是根据四
外遮阳不仅为建筑造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建筑节约能耗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建筑外遮阳的节能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重要原因是现阶段国内科研人员对外遮
提起徽州,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肯定是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的古村落形象,这种印象可谓是根深蒂固,但是现实情况是徽州地区还存在着一批生土建筑古村落。本文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进程加速腾飞的阶段。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作为城市化的先驱地带的城市边缘区却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城市界面的控制规划的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善之地,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发达的城市体系和完备基础设施,同时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选择“闯北京”,相当部分就
博览建筑是时代的剪影,浓缩了科学、文化、艺术等时代发展的足迹,也是某一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的意志、精神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公众对文化、艺术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旅游产业的格局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以参观游览为主要目的传统观光性旅游活动已让位于以休闲、放松、康体、娱乐为目的的度假旅游。   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