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工程立项开工。该项目水利枢纽水库的淹没区涉及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3县7乡23个行政村的1001农户,4382人,其中藏族296人。2008年5月,水电移民开始分批迁往甘肃省西北部的酒泉市安西县白旗堡安置。这场暂地迁居安置的距离长达1400公里,迁入地环境与迁出地反差极大,其中且有不少藏族移民。这些都超越了以往的西部水电建设移民的安置经验,从而暴露出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这场移民安置开始的时间与中国汶川发生地震的时间大体重合,甘肃甘南州九甸峡在地理上汶川所属的四川阿坝州毗连。甘肃州三县也是地震灾区的一部分。此外,水电移民安置与地震灾民的家园重建在性质上也都涉及到外地建设或援建者与当地居民对“家园及其重建”的理解、交流和体现。这些重合之处使笔者想到对少数民族水电移民安置需求的探讨也将有助于包括羌族在内的地震灾民家园重建。
由于中国的西部开发方兴未艾,西部的地质和生态灾害相对频繁,家园重建必将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和当地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移民和灾民们重建家园的进程是否顺利?他们在新居地的感觉如何?政府、业主和当地移民在搬迁重建中各自扮演何种角色?当地人心目中的家园究竟何所指?这些都是本文试图了解的问题。
本文在民族学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论和相对论视野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考察西部少数民族家园概念,揭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生态环境特点和少数民族适应上述特点的生计、社区选址、组织、社会交往的方式和相关的文化仪式。围绕西部少数民族的家园人口与社区、生态、生计、资源、风水、祖灵和天地之间的密不可分性,揭示西部人家园内涵的丰富性,以此唤醒主流社会和学界在发展、重建和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中理解西部少数民族家园的文化价值,进而引起他们对当地居民的原住民权益和文化的尊重。
笔者在甘肃酒泉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做过一个多月实地调查,通过接触、观察和访谈藏族移民,理解到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新家”与精神眷恋的“老家”的不同体认,深切体会出移民的家园里不仅有物质要素,还有支撑他们生活的社区、生计、信仰、仪式和相关的空间、目标或象征实体。在此基础上探讨西部少数民族水电移民在搬迁、补偿补助、安置的合理内容和办法,并提出他们作为移民主体参与相关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性。笔者同时希望通过现实新家与精神老家之间的对比分析,把西部少数民族移民的经验反馈到全国移民和灾民家园的重建中,为中国的社会和谐暨各民族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