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路遥凭借中篇小说《人生》在文坛和读者中间赢得了极大的声誉。80年代中后期,路遥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巨著《平凡的世界》,又一次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地反响。读者阅读路遥作品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我们却看不到路遥的影子,文学研究者普遍对路遥采取一种冷淡的态度,这种“冷”“热”两极对比就构成了“路遥现象”。“路遥现象”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路遥对文学的态度和认识,及路遥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和揭示的主题,直到今天仍然有深刻的意义。新世纪以后,路遥渐渐引起了文学史学家的重视,2005年左右,路遥研究回归潮涌,路遥重归文学史。从路遥作品在80年代具备的广泛影响、而在文学史中没有记录直至世纪初几本文学史的“路遥再现”,我们能够察觉其中潜在的变化过程,其实质是现实主义争夺审美领导权的过程。路遥在革命现实主义的话语氛围中成长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当路遥苦心孤诣地探寻现实主义革新之路时,文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现代派”话语大量涌入,现实主义创作在尚未充分展开、获得相应的认识之时便被贴上了“过时”的标签,打上了衰落的命运的烙印,审美话语权力被抢夺而去,就不难理解路遥在这一环境中无法避免的命运,“路遥现象”在近年来批评界颇为引人关注,更深刻反映了文学史自身的“斥力”和“断层”。文章立足于路遥的当代传播与接受,由“路遥现象”的文学表象切入,按照描述现象、分析原因、阐释意义的思路构建。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美学分析,从接受的角度揭示“路遥现象”的文学表象。第二章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选择和坚持上展现“路遥现象”的接受基础。第三章集中表达“路遥现象”的权力诉求,回归路遥创作的历史语境,再现路遥对现实主义的突破。第四章,从文学公共领域的视角,探寻“路遥现象”的当下价值和在文学史上回归带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