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兔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慢性皮肤疾病,该病是兔的常见外寄生虫病之一,我国报道的兔感染率为11.11%~70.00%。兔感染痒螨病后,以瘙痒和外耳道结痂为主要临床症状,还可引起其增重率、饲料转化率和免疫功能降低,甚至死亡,给养兔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家兔养殖区域分布较广,各区域具有较大的气候环境和地理地形差异,不同地域来源的兔源痒螨是否会出现遗传变异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对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西南、华中、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的獭兔和肉兔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Ⅰ和COⅡ基因全序列分析绵羊痒螨的遗传多样性为探讨绵羊痒螨(兔亚种)是否会受兔种类、温度带和地域来源的不同而出现遗传变异,本研究采用PCR技术首次对我国西南、华中、华北、华东和西北5大地区8个省14个采样点的128个绵羊痒螨(兔亚种)虫株单个虫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利用单基因和COⅠ+COⅡ联合基因分析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测序共得到119条COⅠ(1,548bp)和126条COⅡ(769bp)序列,经拼接得到117条COⅠ+COⅡ序列(2,317bp)。基于单基因和联合基因分析发现,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COⅠ:0.99174,COⅡ:0.91517,COⅠ+COⅡ:0.99853)和核苷酸多样性(π:COⅠ:0.01004,COⅡ:0.00884,COⅠ+COⅡ:0.0099),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小无关。AMOVA分析发现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部(COⅠ:87.63%、COⅡ:93.97%:、COⅠ+COⅡ:88.38%);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各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分化不明显(Fst值:COⅠ:0.1237;COⅡ:0.0603;COⅠ+COⅡ:0.1162);中性检验值(Tajima’sD 和Fu’sFs)均呈不显著的负数,且错配分布图呈现出多峰现象,表明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单倍型网络图和ML树显示我国兔痒螨的聚类与兔种类、温度带和地理来源无关。因此,认为我国5大地区的兔痒螨虫株呈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但未形成以兔种类、温度带和地理分布为格局的遗传结构,长期处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2.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对绵羊痒靖(兔亚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ITS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进一步对我国5大地区8个省14个采样点的128个绵羊痒螨(兔亚种)样品的ITS序列(ITS1、5.8S全序列和ITS2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得到128条ITS序列(800bp~804bp),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7.36%~100.00%;128条序列共有166个变异位点和92个单倍型;我国整体种群的Hd和π分别为0.98364和0.02619;地理距离的远近与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无关;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部(97.23%),整体种群内的遗传分化不明显(Fst=0.0277),种群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Nm=8.7753);我国整体种群的中性检验值(Tajima’sD=-0.19708,Fu’sFs=-4.46245)为差异不显著的负值,且呈多峰的错配分布现象;单倍型网络图和ML树显示我国兔源痒螨的聚类与兔种类、温度带和地理来源无关,且与其他宿主来源的痒螨聚类相互交错。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糖体基因综合分析,我国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种群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长时间内未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并且未形成以兔种类、温度带和地理分布为格局的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