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和自然法则。方言和标准语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长期共存并用必然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作用,其接触情况也就变得异常复杂。方言与标准语(普通话)的这种接触现状已经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此现象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本文以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为例通过研究不纯的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探讨了语言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语言变化的规律。尽管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分别是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系统的演变结果,但语言接触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外在诱因之一,结构的自我调节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内在因素,结构差异和标记差异是两个系统变化的区域,语言规则的迁移是两个系统演变的机制之一。   全文一共五章。绪论从方言和标准语的互动变异模式谈起,介绍了变异理论和接触理论在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研究中的运用;同时对目前有关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方言演变和方言口音普通话以及无锡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尚且存在的问题,并说明选题的相关情况;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无锡方言语音的特点,为考察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提供参照点;   第二章主要运用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语言变异理论、语言接触与词汇扩散理论为依据,将显像时间研究材料和真实时间研究材料结合起来,对无锡方言变异与变化问题进行多角度描写、分析与研究,主要涉及声韵调、文白异读的演变,并以尖团变化的现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无锡方言的显像时间的研究材料均来自笔者的社会调查,真实时间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地方志或前辈时贤论著中的有关材料。   第三章描写了不同程度无锡口音普通话的音类偏误和音值偏误。通过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音类对应关系寻找偏误产生的原因。同时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方言口音普通话中的音值缺陷进行了更加直观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在带口音的普通话中有的方言成分被保留得多一些,有的方言成分保留得少一些,结果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似系统”——类似于中介语的连续体。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其次无锡口音普通话主要以单向性偏误为主,但是在不同程度的方言口音普通话中表现并不一样。重度口音以单向偏误为主,中度和轻度口音双向性偏误逐渐增多,尤其到了轻度口音阶段,几乎都是双向性偏误。这说明普通话水平越高的人,对于方言和普通话差异的辨别能力越强,但是有时难免会矫枉过正。最后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各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锡人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语音时的难易程度。   第四章总结了方言变异和变化的原因。其中有语言接触中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普通话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大部分的变化都是不断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老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都是受普通话影响所致,语言接触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语言成分。而实际上,我们通过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情况看到,弱势语言也会对强势语言产生影响。不管怎样,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语言演变离不开自身结构系统调整的需要,也会受到经济原则的制约,同时使用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到语言变异的方向和速度。   第五章从方言口音普通话的角度考察了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对语言迁移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迁移的发生显然不是单凭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就可以解释和预测的。那些容易被迁移的成分往往是方言中的强势成分,反之则为弱势。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可能会涉及到方言本身的稳定性、方言和普通话的标记性、典型性、相似度等等。   余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后续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在历时语法化的框架下,运用语法化和词义演变理论,以汉语史中“诚/实”、“必/定”、“容/许”3组情态副词为研究对象,对其来源、形成、发展及语法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以其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刘熙载赞韩愈散文“实集八代之成”,两位不同时代的人都给予韩愈很高的评价。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对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弊端,严重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忽视数学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