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Struggle in the Dysfunctional Family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和四次普利茨戏剧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以其艺术创作手法的大胆革新和对人类悲剧性困境的深切关注享誉美国乃至世界戏剧界,成为美国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奥尼尔的巅峰之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延续了其悲剧创作的一贯风格,充分体现了奥尼尔对现代家庭悲剧和个人悲剧产生的根源与表现形式的敏锐洞察。   有关剧中四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以及弗洛伊德式或荣格式心理分析解读已屡见不鲜。本论文试图突破这一固有论调,运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中心理创伤的代际转移及父母的移情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等相关观点,探讨现代主义作品中突出的精神困境主题。   本文主体部分以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探讨剧中为人父母的詹姆斯和玛丽自身的心理创伤如何导致其陷入孤独、异化以及丧失信仰和归属感的精神困境,造成其移情能力的缺失,从而为自身及儿子们精神困境的形成埋下祸根。第二章分析剧中困陷于父母精神创伤之“后遗症”中的年轻一代是如何挣扎其中的,詹姆斯自我毁灭式的愤世嫉俗与埃德蒙的自我身份的迷失再次证明家庭环境尤其是母亲在其成长过程中情感关怀的缺失以及父母精神创伤的迁移会对后代心理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剧中人物如何从厉言责备与反唇相讥的反复纠结中走向心门开启的时刻,相对于玛丽注定失败的无力挣扎,其他三名男性成员开启了坦诚相视的大门,展现这个问题家庭近乎绝望的悲剧中闪现的希望之光。   本文通过将个人的精神困境置于狄龙这一特定的机能失调家庭中,突出个人悲剧与家庭悲剧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奥尼尔戏剧主题与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相通之处,即个人心理健康发展与其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奥尼尔虽然暗示了现代人这一挣扎与探索的悲剧性,却试图以此强调宣泄与倾诉的心理功能,呼吁在此基础上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宽恕,相互支撑,共同面对真实的生活。正是这一理解与宽恕的主题印证了奥尼尔毕生戏剧创作的追求-探寻拯救现代人类于精神劫难之路,从而给美国乃至世界戏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在她的作品里,她致力于描写黑人女性追寻自我的过程。在她的代表作《紫色》中,沃克塑造了一个受话语困扰的女性——茜莉,小说讲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1995年出版的代表作。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法,从成年后的男主人公米夏埃尔.伯格的角度出发,回溯其年少时的往事,向读者介绍了一段发生在第二
英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源于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被动事件。被动事件是相关客观事物和行为的范畴化,它指受事者被动地承受施动者施加的行为这一类事件。经过隐喻投射被
经济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相应地,商务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