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和转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在传统研究中,它们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概念隐喻和转喻被认为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感知自己理解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过程。随着对隐、转喻的进一步研究,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将认知语言学和传媒学进行了跨学科的结合,认为隐、转喻的表现形式,除了以文字的形态,还有存在于语言符号以外的形态中,比如:图像,声音,手势等等。因此在随后的研究中,Forceville(1996,2009)在其著作《广告中的图像隐喻》和《多模态隐喻》提出了图像隐喻的概念和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畴。 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3年《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图片为语料,以多模态隐喻为主,多模态转喻为辅的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其在杂志封面图片中的表征以及两者间的互动,来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采取Panther(2006)改编的多模态隐、转喻的关系模式对封面图片中的多模态隐、转喻进行识别、理解及解释,以了解封面图片背后所表达的交际意图。 研究发现,西方媒体擅长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倾向于报道中国的“坏消息”以达到宣扬“中国威胁论”的目的。这体现在西方媒体对始源域的描绘、选择及其对映射属性的选择折射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因此,本文提出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中国在西方眼中的形象,一方面,政府应该多元化与国外交流的方式,让他们能够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更加注重在外交手段、方式上对中国国策,中国形象的宣传,让西方国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最后,国人素质、意识的改变,作为中国人,应该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