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革命”与“革命美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两个重要概念。“美术革命”就其内涵来说不单是美术内部的运动,更不仅仅是一场囿于技法、风格变革的运动,而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现代性,“美术革命”的现代性一方面表现为其是在各种外来思潮冲击下形成的,与西方艺术思潮保持多维联系,另一方面,“美术革命”的现代性特征,则主要指向对传统的反叛与抗逆。二是社会功利性,“美术革命”的功利性倾向表现在其发生、发展、理论与实践诸方面。“美术革命”的发生、发展在于适应并服务救亡启蒙的需要,许多思想家、美术家对于艺术的选择出于明确的救亡启蒙的目的。在创作实践上则主要呈现为“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两种范式的艺术表现。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转向不仅源于社会变革的巨大惯性,而且在于美术自身的功利性质。五四以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幻灭、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使启蒙运动陷入危机。“美术革命”作为启蒙思潮的附属物而存在,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并产生分化。随着社会运动重心由文化启蒙转向政治革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艺术界亦开始以阶级方法分析艺术现象,将艺术观念的对立演化为对立阶级间的美术斗争,艺术运动渐渐越出文化范畴,知识理性开始慢慢向政治行为转移,由此展开了美术革命向革命美术的转向。“革命美术”就其内涵而言不但在时间上对“美术革命”的一种继起,而且是在更为激进的方式对“美术革命”的“革命”精神的一种继承。“美术革命”者所倡导的美术改造社会的思想,在改造社会的政治革命高潮兴起之际,自然就被作为首要的遗产继承下来。正是这种对于新生历史内容的主动承担,使“革命美术”在艺术表现、审美内涵方面获得了崭新的品质,这就是富有阳刚之气,对时代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因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美术形态。但因此而产生的与革命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综观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美术发展的主题始终与社会运动的主题相一致,这就决定了美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而由此带来美术内部艺术观念的深刻转变以及美术家心灵的震荡,为当代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背景,其间经历种种艺术实践和探索也表明美术家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深刻把握时代精神氛围,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