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从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作用机制出发,对比不同早孕时间的人蜕膜、绒毛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且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其蜕膜、绒毛组织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诱导妊娠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分析了米非司酮对不同早孕时间的蜕膜和绒毛的影响。为临床提早用药终止早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40例妊娠39天以内、自愿终止早孕的妇女,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服药A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另随机选取20例妊娠40-49天的妇女,为服药B组。服药A、B组:顿服米非司酮150mg,48h后阴道给予米索前列醇400μg,两小时后行负压吸引术。收集各组所得的蜕膜、绒毛组织。分别应用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蜕膜、绒毛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文分析系统检测Bax、Bcl-2在各组蜕膜、绒毛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光镜结果:对照组蜕膜组织有中的大蜕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结构清晰,排列紧密,服药A组中的蜕膜组织呈灶状或片状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大蜕膜细胞细胞间隙增大。颗粒细胞中颗粒减少,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有炎症细胞浸润。服药B组变化基本同服药A组。对照组绒毛组织结构清晰,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服药A组中的绒毛滋养层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间质扩张水肿,细胞分散,血管扩张,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服药B组变化基本同服药A组。2透射电镜结果:经过米非司酮作用的服药A组的改变主要为大蜕膜细胞皱缩,伪足状突起增多,胞浆内含有大量囊状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颗粒细胞内高电子密度颗粒减少。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可见成片状脱落,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有些部位甚至缺如,部分胞浆高度水肿,胞浆内可见大量囊性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减少,脂滴增多,线粒体部分嵴和膜融合、模糊不清或消失。细胞滋养细胞变扁变小,细胞轮廓不清,合体滋养细胞与细胞滋养细胞的细胞间隙增宽。服药B组变化基本同服药A组。3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对照组和服药A组、服药B组的蜕膜、绒毛组织中均可见到染为棕黄色的阳性细胞,但在对照组的蜕膜、绒毛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服药组。4免疫组化结果:Bax在蜕膜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蜕膜细胞及蜕膜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对照组表达明显低于服药A组(P<0.05),服药A组与服药B组之间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在绒毛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胞浆中。对照组表达明显低于服药A组(P<0.05),服药A组与服药B组之间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蜕膜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蜕膜细胞及蜕膜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对照组表达高于服药A组(P<0.05),服药A组与服药B组之间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绒毛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合体滋养细胞层的胞浆中。对照组表达高于服药A组(P<0.05),服药A组与服药B组之间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米非司酮作用48小时后,孕39天以内和孕40-49天妇女的蜕膜和绒毛组织结构均发生改变。蜕膜和绒毛组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2正常早孕的蜕膜和绒毛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发生,米非司酮作用48小时后,凋亡细胞均明显增加。说明米非司酮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达到抗早孕目的、诱发流产。3 Bax、Bcl-2在正常早孕的蜕膜和绒毛中均有表达,经过米非司酮作用48小时后,Bax在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Bcl-2在蜕膜和绒毛组织中表达下降,说明米非司酮可能通过提高蜕膜和绒毛中的Bax的蛋白含量,降低蜕膜和绒毛中的Bcl-2的蛋白含量而达到抗早孕目的的。证实了Bax/Bcl-2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妊娠起了重要作用。4米非司酮作用48小时后,孕39天以内和孕40-49天妇女蜕膜绒毛的组织结构变化、凋亡细胞的改变及Bax、Bcl-2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提示米非司酮对不同早孕时间的蜕膜和绒毛组织作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