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使用两套结构大小完全相同的水力循环UASB反应器。在反应器启动时,向一号反应器内一次性投加FeCl3 300 mg/L(按反应器容积计),研究Fe3+对颗粒污泥产生的影响。两套反应器同时运行了78天,研究在启动过程加入FeCl3后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1.加入了FeCl3的一号反应器在试验过程中,CODCr的去除率普遍高于未加FeCl3的二号反应器。一号反应器CODCr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有时甚至达到90%,而二号反应器去除率始终徘徊在75%~80%之间。2.一号反应器负荷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二号反应器。当负荷提高阶段末期,一号反应器的负荷已经达到了6.3kgCODCr/(m3·d),而二号反应器还在5.0kgCODCr/(m3·d);试验结束时,一号反应器负荷为10.0kgCODCr/(m3·d),而二号反应器为7.0kgCODCr/(m3·d)。3.一号反应器颗粒化早于二号反应器。5.0kgCODCr/(m3·d)时被认为是出现颗粒污泥的起始时期,也是产生颗粒污泥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号反应器,在第46d反应器负荷就达到了5.0kgCODCr/(m3·d),而二号反应器在第58d才达到这个负荷。在第78天试验结束的时候一号反应器负荷达到了10.0kgCODCr/(m3·d),而二号反应器在第78天仅仅达到了一号反应器第63天时的7.0kgCODCr/(m3·d)。由此可知,在污泥的颗粒化方面,一号反应器比二号反应器至少提前了15d。同时,试验还考察了pH值及碱度的控制对试验的影响:1.在厌氧体系中,产甲烷菌对pH值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产甲烷菌的pH值适应范围就决定了整个反应器中pH值的调节范围。产甲烷菌最适宜的pn值为6.5~7.8。2.系统内维持碱度在1000mg/L以上时,反应器运行良好,未出现酸化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