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ZL101属于铸造铝合金,它成分比较简单,而且具有较低的成本,较好的铸造流动性和较宽的半固态区间,是一种适合半固态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铝硅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通过在金属基体内加入颗粒增强相的方式,使复合材料结合了基体金属的韧性、比强度,增强颗粒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优点,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优异的材料,可以满足现代技术发展对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半固态技术具有流程短、热裂倾向低、成形好等优点,本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741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L101属于铸造铝合金,它成分比较简单,而且具有较低的成本,较好的铸造流动性和较宽的半固态区间,是一种适合半固态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铝硅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通过在金属基体内加入颗粒增强相的方式,使复合材料结合了基体金属的韧性、比强度,增强颗粒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优点,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优异的材料,可以满足现代技术发展对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半固态技术具有流程短、热裂倾向低、成形好等优点,本文结合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触变成形工艺,成功制备了微米级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通过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促进半固态触变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结构件方向上的广泛使用。本文对SiC颗粒的预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了选取,制备了SiC颗粒预制块,然后通过半固态机械搅拌的方法使增强体颗粒均匀加入金属熔体中,使用近液相线法成功制备了半固态复合材料坯料。半固态坯料的显微组织为明显的等轴状晶粒,SEM和EDS分析发现,SiC颗粒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晶粒中间分布着环绕晶界共晶Si相和针状第二相,以及少量的Mg2Si相。未加入SiC颗粒的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为60.18μm,加入SiC增强体颗粒后,晶粒尺寸得到了明显细化,且细化程度和SiC颗粒的加入量呈正比,当SiC含量为4.2Vol.%时,晶粒尺寸为最小值39.93μm。微米级的SiC颗粒在基体中呈均匀分布,在SiC含量大于2.5Vol.%时,显微组织中发现了较明显的团聚。对制备的复合材料坯料进行了二次重熔加热和半固态触变成形,对成形后的复合材料不同成形部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触变成形后复合材料不同部位显微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壁部组织中晶粒变形量较小,触变成形过程中没有对SiC颗粒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合金和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底部组织中,晶粒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形,SiC颗粒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由铸态的均匀分布变为沿流动方向的带状分布;显微组织中出现了点状的二次析出Si相。基体合金和4.2Vol.%SiC/ZL101复合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变为37.74μm和28.96μm,分别减小了37.29%和27.47%;硬度分别为55.7HV和74.9HV。触变成形后,基体合金合金壁部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为142.42MPa、80.68MPa和9.91%;加入增强颗粒后,抗拉强度出现一定提升,其中,SiC含量为2.5Vol.%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与合金相比分别增加了9.63%、3.71%和10.9%;复合材料底部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壁部相比有由微小提升,延伸率和硬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断口呈现出准解理断裂特征。热处理工艺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了明显影响。T4固溶处理使共晶Si发生了球化,复合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没有明显长大。T4固溶处理后,基体合金壁部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34.68MPa、126.31MPa和7.52%,与固溶处理前相比,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提升了64.78%、56.55%,延伸率则下降了24.12%;底部则分别为204.01MPa、145.24MPa和3.22%。不同SiC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强度均有明显提升。经过T6处理后,底部力学性能较壁部有了更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添加2.5Vol.%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高,壁部和底部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为293.91MPa、232.2MPa和328.65MPa、277.76MPa;延伸率比基体合金增加了47.68%和38.27%;增强体颗粒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热处理使复合材料硬度最高达到132.4HV。基体合金断口形貌呈现出解理断裂特征,是明显的脆性断裂,添加0.8Vol.%的SiC颗粒后,材料转为韧脆混合断裂,且韧性断裂特征更为明显;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与SiC颗粒含量相关,SiC含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断口中韧窝数量变少,解理面积增加,趋于脆性断裂。
其他文献
我国中西部许多矿井中分布有大量的柱式采空区,形成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遗留群柱。在邻近蹬空煤层的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某一区域遗留煤柱的承载性能会逐渐降低,发生由表及里地破裂,可能引发遗留群柱局部或大面积链式失稳,破坏层间岩层及蹬空遗煤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上行开采的安全性。现有研究并未揭示上行采动影响对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稳定性的动态扰动机理,这是保障安全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
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
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深埋储存、热力破岩等关键工程中,岩石在温度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损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温度剧烈变化时,引起的热冲击破裂往往会对干热岩井筒、核废料处置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合理运用这一现象也可以提高热力破岩以及干热岩储层增渗改造的效率。热冲击应力是由热冲击过程中剧烈变化的温度梯度导致的,因此从传热学角度对热冲击破裂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实现对热冲击损伤的表征,对上述工程实
近年来,选煤厂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加快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煤泥浮选作为煤炭分选的重要工艺环节,长时间以来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工艺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浮选生产过程中,浮选尾煤灰分作为重要的生产指标,对实现浮选过程闭环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时间以来,缺乏有效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浮选工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
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纳米无机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基质辅助水热法因操作简单、产物结构易于调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TiO2纳米线合成方法。传统的基质材料主要包括FTO玻璃及钛片,然而所制备的TiO2纳米线与基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往往较弱,导致TiO2纳米线易于从基质材料表面脱落,形态与结构难以控制。
微球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可流动性等特点,是常用的可注射型细胞载体之一。传统的合成微球表面多是致密结构或者多孔结构,不能很好地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结构,增强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纳米线不仅可以很好地靶向运输载体,还能够传递生物信息。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机材料,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在载体材料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丝素蛋白是一种常见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稳定
掘进工作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但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也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掘进工作面具有机械设备多、工序繁杂、通风风量大以及空间狭窄等特点,导致巷道内粉尘生成量大且集中。目前,绝大多数煤矿未能根据掘进工作面的作业需求采取实时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掘进工作面除尘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
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零部件越来越高的需求,现代机械加工的精度与稳定性也必须与时俱进。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是制约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铸铁机床的低阻尼比导致其减振性能较差,通过优化机床结构也难以实现大幅提升减振性能。树脂矿物复合材料(Resin Mineral Composite,下文简称RMC)机床则以其优异的阻尼减振性能应用于精密加工领域,RMC是以树脂为粘结剂,破碎的天然
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在工业领域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碳钢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而不锈钢具有较高的表面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碳钢/不锈钢复合板同时具有两者优异的性能,可以节省Cr和Ni等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水利等重要领域。在整个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