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它的文人文学皆以汉字书写。重庆土家族人主要生活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一区四县。该地区本土文人诗萌芽于南宋,而诗作的大量出现则始于明代中叶。本论文从该地区土家族文人诗的产生发展历程入手,以明清两代渝东南一区四县的土家族文人诗为研究对象。全文共五章,除绪论外,分别论述明清渝东南土家族文人诗的创作群体、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文化内涵,并由此一窥渝东南土家族文人的创作心理,深化对土家族文学宝库的认识。纵观渝东南土家族文人诗的发展历程,它的创作群体主要分为土司时期的家族文人和“改土归流”后的土司后裔与庶族科举文人。继最早留下诗作的酉阳宣抚使冉云之后,该地区的一代代诗人以少数民族之姿,创作出了大量内容丰实、艺术丰润、思想丰庞的诗歌作品。由于时代背景和政治地位的巨大变化,两大创作群体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司家族文人诗作以写景书怀、酬答唱和为主,仅冉天育的作品以其较强的思想性独树一帜;“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诗人则心怀天下国家、关忧民生苦乐、慨叹人生遭际,并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诗歌的独特风貌。为了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明清时期的渝东南土家族诗人在创作中使用古体诗、格律诗、词、竹枝词等多样的诗歌形式。他们常常引用前贤今人的佳词美句,也善于使用汉族历史文化典故,更有诸多诗人对袁枚颇为崇拜,标举“性灵”旗帜,创作出大量情真意切的作品。而丰富的创作实践使得渝东南土家族诗人们对作诗的意旨也有了自己的见解,陈汝夑、冉正藻等人在诗作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渝东南土家族文人诗呈现出深受汉文化、文学影响的艺术特征,也由此反映了土汉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作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渝东南土家族文人诗充满了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诗人们以诗歌描绘地域民俗事象,表达对地域风物的偏爱,并在创作中下意识地推崇和模仿本地文化精英。同时,他们又在作品中追忆汉族历史和汉族先贤,对所接触到的汉族文士推崇备至、喜爱有加,也据自己所需周游于汉族的儒、释、道三教之中,表现着对汉族文化的倾慕和对自己炎黄子孙身份的认同。如此,明清渝东南土家族文人诗既融于诗歌主流,又极具地域民族特色,加以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