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穴位敏化是指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穴位由相对稳定的“静息态”转变为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强的“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敏化后的穴位是疾病的特异反应点和治疗刺激点。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痛敏化是穴位敏化的常见类型,也是临床医者治疗疾病的常用选穴,研究疾病穴位痛敏部位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研究目的:1.探寻肝胆疾病患者的体表敏化部位(痛敏)的分布规律。2.探讨电针对肝胆疾病患者体表痛敏区的效应。研究内容:1.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分布规律的研究本研究纳入100例临床诊断明确为肝胆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囊息肉、原发性肝癌、肝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华支睾吸虫感染、脂肪肝、肝囊肿)患者,对患者躯干部(胸腹部及腰背部)进行指压触诊,记录痛敏区的出现位置、大小、数量,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测量痛敏区的压痛阈值。在此基础上,绘制痛敏区体表分布图,分析其与经脉、穴位的联系。2.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和非痛敏区的针刺效应研究通过体格检查寻找患者体表疼痛区域为痛敏区,其中患者指压疼痛感最强烈区域为最痛敏区;以人体前正中线为轴,寻找最痛敏区对侧的对称点(非痛敏区)作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1)比较痛敏区和非痛敏区的压痛阈。(2)针刺最痛敏区,观察患者VAS和所有痛敏区压痛阈的变化;针刺非痛敏区,观察其压痛阈的变化。研究结果:1.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分布规律的研究共纳入100例肝胆疾病患者,共检测出400个痛敏区,平均每人4个。痛敏区的分布特点:(1)解剖部位:主要分布剑突水平线与脐水平线之间的右上腹,部分在背部第8至第11胸椎(T8-T11)棘突水平、左上腹、右侧肩胛上区、右侧侧腰部。(2)神经节段分布: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主要分布在T7神经节段(39.75%)、T8神经节段(24.50%)和T10神经节段(11.50%),部分分布在T6(8.75%)、T9(6.75%)、C3(3.25%)、T11(3%)、T2(1%)、T1(0.75%)、C4(0.5%)、L1(0.25%)神经节段,其中分布在支配肝胆的神经节段(T7-10、C3-4)的痛敏区占所有痛敏区的86.25%。(3)经脉分布:76%痛敏区位于10条经脉上,依次为足阳明胃经13.75%(55/400)、足少阳胆经 12.75%(51/400)、任脉 12.25%(49/400)、足厥阴肝经 1 1.75%(47/400)、足少阴肾经10.5%(42/400)、足太阳膀胱经8.75%(35/400)、足太阴脾经3.5%(14/400)、手太阳小肠经1.5%(6/400)、手少阳三焦经0.75%(3/400)、督脉0.5%(2/400)。(4)经穴分布:67.25%痛敏区分布在经穴,32.75%痛敏区分布在非经穴部位。经穴痛敏区出现率前10位依次为:日月6.25%(25/400)、期门5.75%(23/400)、梁门 4%(16/400)、胆俞 3.5%(14/400)、章门 3.5%(14/400)、幽门3.5%(14/400)、肝俞 3.25%(13/400)、巨阙 3.25%(13/400)、承满 3%(12/400)、腹哀3%(12/400)。2.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和非痛敏区的针刺效应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脱落6例,实际完成94例。(1)针刺前痛敏区和非痛敏区的压痛阈的组间比较:针刺前痛敏区压痛阈值(中位数:0.206,四分位数:0.180,0.239)比非痛敏区压痛阈值(中位数:0.314,四分位数:0.298,0.34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针刺最痛敏区和非痛敏区后,VAS和压痛阈的变化:①针刺最痛敏区后,患者VAS的变化:针刺前患者VAS(中位数:6,四分位数:5,7)和针刺后VAS(中位数:3,四分位数2,3)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针刺最痛敏区后,所有痛敏区压痛阈的变化:针刺前痛敏区压痛阈(中位数:0.206,四分位数:0.180,0.239)和针刺后压痛阈(中位数:0.227,四分位数0.206,0.265)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针刺非痛敏区后,非痛敏区压痛阈的变化:针刺前非痛敏区压痛阈(中位数:0.314,四分位数:0.298,0.347)和针刺后压痛阈(中位数:0.312,0.298,0.346))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针刺前后痛敏区压痛阈差值和非痛敏区压痛阈差值的组间比较:痛敏区针刺前后压痛阈差值(中位数:0.237,四分位数:0.178,0.291)和非痛敏区针刺前后压痛阈差值(中位数:0.000,四分位数:0.001,0.000)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肝胆疾病患者在体表可出现相应的敏化反应,主要表现为痛敏。(2)肝胆疾病患者痛敏区与肝胆疾病体表牵涉痛的T7-T10、C3-4脊髓神经支配皮节区域基本重合,分布的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任脉、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经穴痛敏反应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非经穴。(3)针刺后痛敏区的痛敏化程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