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显示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理解。对《红楼梦》的翻译过程的分析使我们能够了解其他民族的读者是如何理解和解释《红楼梦》的,然后从自身出发,分析他人的见解,以达到更深刻认识自己,更加了解《红楼梦》,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运用图里的规范理论,试图对《红楼梦》翻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以及翻译产品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寻求影响每一阶段翻译背后的规范。
翻译是一种抉择过程,译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从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到最后的润色乃至出版发行,其选择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译作的好坏。霍克思对《红楼梦》文本的选择受到译入语文化规范和原文文化地位的影响,《红楼梦》原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译者必须在多种文本中进行选择。为了让英美读者同样体会到《红楼梦》所带来的享受,他遵守目标语文化的翻译规范,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值,所以他的翻译是偏向归化的翻译。但任何一种翻译都不是绝对的异化或归化。霍克思保留了一些异己的文化因素,使目标语读者有新的文化体验,满足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异质性的期待。在翻译的微观抉择中,译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影响着译文的完整性和语言材料的具体分布,译入语的文化地位以及译者自身的双文化能力决定了译者等值翻译的能力和诠释空间。与霍克思签定合同的是英国最具权威的企鹅出版社,企鹅出版社的盛誉使译作面世之前就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一些规范的约束力变弱,译者有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本文通过对霍克思翻译《红楼梦》全过程的分析强调规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指出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实际操纵者,在强调规范对翻译的控制时,也不能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可能产生其中的某一种效果:(1)导致新的规范的形成;(2)使处在边缘徘徊的新规范的雏形上升为主流翻译规范;(3)主流翻译规范下降为个人喜好(即约束力最弱的主观规范)。译者在遵守翻译规范的同时,可以打破规范的限制,遵守与打破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