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有序的新型城镇化对于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土地的高效利用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与空间,反过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选择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相关年份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统计年鉴,利用层次分析法、SBM-Undesirable、耦合协调模型等多种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对二者所处的耦合协调阶段进行定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由0.1242持续上升到0.2895,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性问题有所缓解,其中,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空间城镇化水平上升,生态城镇化水平有所下降。从空间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布格局由“东西高,中部次之,南北部低”逐渐向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其他方向较低的拱桥型分布转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较好的区域呈现显著的市区指向性。(2)2000-2019年,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经历“W”型波动变化过程,城镇用地效率均值由0.4820下降到0.4173,有效决策单元个数由10个减少到6个,呈现“中部高,南部、北部低,东西变化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用地效率经“W”型变动,数值由0.6608上升至0.6697,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则由12个降至10个,中部地区农业用地效率显著提升,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下降,其中,北部各区县农业用地粗放利用更为严重。生态用地效率表现出倒“N”字型变动趋势,均值由0.6921上升到0.7036,北部各区县生态用地效率有所提升,中部各区县生态用地效率小幅下降,总体呈现“北部高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土地利用总效率来看,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总效率整体呈现倒“V”字变化趋势,效率均值由0.7823下降到0.6734;有效决策单元数量由23个减少为17个,变异系数由0.2731上升到0.3547,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差距拉大。从空间尺度来看,土地利用总效率呈现“中部高,西北部及东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中部地区土地利用总效率稳定,其余各方向区县土地利用总效率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3)2000-2019年,各类型土地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具体来看,城镇用地效率与人口城镇化关联程度最高,与空间城镇化的关联程度最低,但人口城镇化对于城镇用地效率提升的作用正在减弱。农业用地效率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联系更为密切,但与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关联性降低,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关联度增加。生态用地效率不再局限于受生态城镇化单一过程的影响,经济、社会和空间正在对生态用地的效率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4)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总体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C值、协调度D值平均值呈现出倒“N”字型变化趋势,耦合协调水平整体由高水平耦合阶段开始下降至磨合阶段,总体耦合协调关系恶化。进行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后发现,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等级呈现“橄榄形”分布特征,最主要的耦合协调阶段由勉强协调向“轻度失调为主,濒临失调、勉强协调较多”转变,耦合协调性下降。从空间尺度来看,耦合协调度正向空间分布效应有所增强,呈现“中部上升的过程,其他区域下降”的趋势,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等级包含区县数量逐渐减少,位于濒临失调的区域面积在东北、西南方向扩大,轻度失调在城市群西北部、东部地区大面积出现。(5)依据耦合协调等级划分结果,协调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当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投入,并确保社会资源分配统一性和兼顾性。濒临失调区、失调区应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地区发展优势,并利用高科技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失调区应采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民合理种植经济作物、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等多种措施,提升区域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