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MIC-1)是TGF-β超家族的新成员,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许多病理状态下,如急性损伤、炎症、肿瘤发生时,MIC-1的蛋白表达及血清水平会异常增高,提示MIC-1是多种应激反应的主要分泌因子,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文献报道MIC-1具有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促进肿瘤发生转移的重要功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研究表明uPA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的侵袭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与预后相关。国外文献报道MIC-1能通过上调胃癌细胞的uPA系统而明显地增强其侵袭能力。本研究通过对MIC-1和uPA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胃炎和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检测及患者手术后的生存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上述两种因子在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进而为临床提供胃癌诊疗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标本30例及配对的距癌灶>5cm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的胃粘膜组织标本30例,分别制成蜡块;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存档蜡块46例,随访达3年以上,病例随访资料完整;胃镜取活检经病理证实为胃炎粘膜组织标本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石蜡标本中MIC-1和uPA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MIC-1和uPA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胃炎及胃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同时研究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两指标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 MIC-1在正常胃粘膜、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1 MI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8.42%,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6.67%和胃炎组25.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正常胃粘膜组和胃炎组间其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胃癌组织中,MIC-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1.3 MIC-1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1.88%和12.50%,阴性表达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和78.57%,MIC-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Log Rank时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 uPA在正常胃粘膜、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1 uP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11%,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10.11%和胃炎组25.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正常胃粘膜组和胃炎组间其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胃癌组织中,uPA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3 uPA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0%和16.67%,阴性表达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62.50%,uPA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经Log rank时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 MIC-1、uP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的相关性:7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IC-1、uPA表达共阳性者43例(56.58%),共阴性者16例(21.05%)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uPA和MIC-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协同作用。4 MIC-1、uPA表达双阳性组分别与MIC-1及uPA表达单一阳性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单一阳性组,经Logrank时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 MIC-1和uPA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胃炎组织,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在胃癌组织中MIC-1与uP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印证了MIC-1通过上调uPA系统增强胃癌肿瘤细胞侵袭性的结论。3 MIC-1和uPA蛋白表达均与胃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MIC-1、uPA共表达比检测其中单一指标更具预后判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