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17~92簇和MicroRNA-221在移植静脉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enjing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缺血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常用和有效方法。大隐静脉是CABG最常用的血管移植材料之一,其临床使用率超过70%,然而长期的随访结果显示CABG术后1年近15%-25%的桥静脉血管出现狭窄,术后10年再狭窄率超过50%。移植静脉再狭窄是心血管外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基因治疗用于防治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表型转化、过度增殖、迁移到内膜及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堆积是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croRNA参与了心血管病领域很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是调控VSMC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因子。miR-17~92簇是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microRNA之一,在多种肿瘤研究中,miR-17~92簇是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此外,miR-221也是调控VSMC的促增殖、促迁移和抗凋亡的关键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p27(Kip1)和p57(Kip2)的下调从而促进VSMC的增殖和表型转换。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通过构建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和VSMC增殖细胞模型明确miR-17~92簇是否参与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迁移的调控,及其在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了充分验证miRNA Sponge技术在移植静脉再狭窄基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构建miR-221-Sponge进一步明确是否可以有效抑制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研究方法构建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应用microRNA芯片筛选出与移植静脉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的mi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构建静止型和去分化型VSMC模型,检测细胞表型转化及miR-17~92前体表达情况。构建miRNA-17~92过表达和沉默腺病毒表达载体,应用q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SMC细胞表型转化,细胞计数和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应用数据库分析和细胞实验初步验证miR-17~92簇调控的可能潜在靶基因。应用miRNA Sponge技术敲除移植静脉中miR-17~92和miR-221的表达,通过Poloxamer-407-胰蛋白酶混合凝胶经血管外膜途径局部转染移植静脉,术后通过彩超评估移植静脉吻合口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HE染色测定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测定桥静脉中VSMC增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静脉中VSMC表型转化情况。研究结果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和qRT-PCR检测验证发现,miRNA-17~92簇的6个成员(miR-17,miR-18a,miR-19a,miR-20a,miR-19b,and miR-92a)在移植静脉组织中相对正常静脉组织均表达上调。miR-17~92前体在VSMC增殖模型中表达水平增高,并对PDGF的刺激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通过miRNA Sponge抑制技术沉默miR-17~92的表达可显著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增加VSMC收缩型特异性蛋白如SMA、Calponin和SM-MHC的表达。经初步分析验证,PTEN可能是miR-17~92簇介导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潜在靶基因之一。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腺病毒介导的miR-17~92簇Sponge和miR-221 Sponge局部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和VSMC增殖和表型转换,有效改善移植静脉术后吻合口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并未增加移植静脉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结论miR-17~92簇是参与VSMC增殖、迁移和表型转换的重要的调控因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调控靶基因PTEN促进VSMC增殖和迁移。应用miRNA Sponge技术靶向沉默miR-17~92簇和miR-221防治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为CABG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切入点。
其他文献
目的:肝细胞移植是遗传性和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原代人类肝细胞来源匮乏、体外难于长期培养和保持功能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当前,胚胎干细胞(ES cell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都能够诱导生成肝细胞。但是,伴随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实际应用,如:伦理学争议、致瘤性、病毒转入的安全性等。因此,寻找更理想、切实可用的肝细胞来源成为当前一
第一部分三孔法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适应症选择及手术难度分析1目的通过三孔法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three-port laparoscopy-assisted low anterior resection,TLAR)与常规五孔法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five-port laparoscopy-assisted low anterior resection,FLAR)对比,初步研究适合行TLAR的患者特
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由于髋关节发育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髋关节长期慢性的疼痛及髋关节活动受限。本研究旨在评价DDH患者关节软骨基质成分Col-II和Aggrecan的表达情况,并以此探究DDH患者关节软骨代谢异常或关节软骨退变与其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从获取Crowe I型及II型的DDH患者
目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SDVGs)(直径≤5mm)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疾病等。虽然全动脉化搭桥手术具有良好的远期通畅率,但自体血管常因为病人的条件而限制。纯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小血管有诸多潜在的缺陷,如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增生、钙化、慢性炎症和无生长潜力等。虽然脱细胞小动脉保留了血管的弹力纤维结构,可以用作组织工程血管支架,但是脱细胞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使血管的生
目的:通过SD大鼠体内及体外试验分别验证体外高能震波治疗对于骨折术后感染相关治疗的作用,并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选用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临床上骨折术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致病菌,通过体内实验及体外实验分别验证体外高能震波治疗对于骨折术后感染相关治疗的作用,并评估其临床价值。体内试验通过在SD大鼠股骨骨髓腔内注射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液形成SD大鼠股骨骨髓炎模型,通过高分辨率X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及TLR4在其中的作用。方法:(1)选取6周龄C57BL/6J-TgN转基因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干预组,另取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组于小鼠第8周龄尾静脉注射TLR4 shRNA慢病毒,每4周注射一次。分别于第8、12、16、20、24周龄采集小鼠血液、尿液标本,于第24周龄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肾
目的探讨NES1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临床40例前列腺癌患者肿瘤NES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该40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及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增生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前列腺癌组织NES1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肿瘤Gleason评分病理分级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等临床评价指标的关系;分析NES1蛋白表达与骨转移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前
背景与目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简称膀胱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易复发和进展,化疗药物抵抗是其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蛋白编码基因转录、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小RNA分子,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特异性结合,降解mRNA或抑制其翻译,阻碍靶蛋白的合成。在肿瘤发生
第一部分功能未知丝氨酸蛋白水解酶Prss54在小鼠雄性生殖中的功能研究Prss54(inactive protease serine 54)又称CT67(cancer/testis antigen67),KLKBL4(kallikrein-like protein 4)是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属于丝氨酸蛋白酶肽酶S1家族血浆激肽释放酶亚家族成员。通过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Prss54基因在人类和小鼠睾丸
目的:我们课题组近年研究发现:核受体FXR(farnesoid X receptor,FXR)在心肌细胞中有表达,且激活FXR能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提示内源性FXR可能是心肌细胞中新的具有功能活性的核受体。然而,FXR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阐明核受体FXR在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重构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内容:首先,通过基因学干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