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海棠(Begonia grandis Dry.)隶属于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 L.),在我国文献记载和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观赏、药用、食用和文化价值。该种是世界秋海棠科分布最北端、抗寒性最强,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种类之一,也是唯一地上茎叶腋产生珠芽的秋海棠植物,因此科研价值也很高。然而,有关该种的分布、资源及保护现状并不非常清楚,《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有关该种的种下单元处理均不合理,以现有的划分标准在鉴定实践中无法操作,种下分类标准有待商榷。为更好地了解、保护和利用这一物种资源,并探讨其种下单位划分的合理性,本研究一方面通过文献调查、馆藏标本查阅、中国自然标本馆(CFH)、谷歌等网络活体照片考证、野外实地考察等综合方法,对该种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分布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讨论;另一方面,以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西藏除外)该种的44个野生群体352个个体为研究材料,选取三个叶绿体基因片段ndhF-rpl32, atpI-atpH和ndhA intron,对其种下多样性和亲缘地理学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以下结果:1.秋海棠的记载可追溯到我国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其药用记载可追溯到1765年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该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常见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中,也见于传统绘画、瓷器和雕刻艺术品。2.秋海棠原产于中国,经过调查考证,确定了该种在我国分布的海拔和经纬度范围。海拔范围为75-3400m,最低点为江苏宜兴善卷洞,最高点为云南哈巴雪山。地理分布范围为东经97027’34"-121°47’15",北纬22°59’19"-40°40’05",以辽宁省凌源县河坎子冰沟为最北界,云南屏边县为最南界,西藏察隅县察瓦龙秦那通为最西界,浙江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为最东界,较Flora of China记载相比,增加了重庆、广东、江苏、辽宁、天津和西藏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分布点。近年在台湾中部山区发现该种野生植物,是原生还是自然化结果有待考证。另外,该种在江户时期(1624-1644)传入日本,目前在日本已大量野生化。3.从24个叶绿体片段中筛选出3个适合秋海棠种下多样性及亲缘地理学分析的片段ndhF-rpl32、atpI-atpH和ndh A intron,三个片段的长度分别为723bp、731bp和708bp。三个片段联合分析共检测到46个多态位点,呈现35个单倍型,其中28个为特有单倍型,23个秋海棠群体拥有特有单倍型;秋海棠物种水平上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910,单倍型多态性(Hd)为0.894,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MOVA分析结果显示秋海棠83.52%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FST=0.835;根据叶绿体单倍型NETWORK和贝叶斯树分析以及SAMOVA群体聚类分析,44个秋海棠群体可以划分为3个支系:Group1(主要位于华东地区)、Group2(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和Group3(主要位于长江以北地区)。4.根据分子数据对秋海棠群体进行的支系划分跟形态分类不一致,原因可能为:①《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从形态上对秋海棠种下单位的划分本来不合理;②cpDNA片段信息量不够,未能准确反映秋海棠种下亚分的真实情况;③不同种下类群间发生了基因交流,导致其种下类群关系复杂。5.叶绿体单倍型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表明,秋海棠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比如横断山脉、秦巴山脉以及南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