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40年来我国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人口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民健康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作用力是双向的。城镇化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利,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是,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过于迅速,城市中相应的生活基础条件承载不了不断涌入的人口数量,造成医疗、教育、环境等资源不用程度的缺口。因此,城镇化如何影响居民健康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明了的问题,基于此,针对这种双面效应,本文提出相关研究方案,目的在于探讨城镇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居民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选取2002-2016年反映民众健康的不同指标,对各项指标归一化处理后,采用熵值法计算科学有效的权重,利用这些指标的赋权结果,综合计算得出的居民健康指数。然后采用四个关键因素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计算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和泰勒指数来描述这15年间的时空变化差异。(2)居民健康水平的面板模型分析。对居民健康指数及影响因素在建模之前进行描述分析。然后,进行面板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并且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最后,分别建立两种不同侧重点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最终抉择出最优结果并检验其稳健性,判断结果的准确与否。(3)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间回归分析。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涉及到的方法,揭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位分布格局。利用全局Moran’sI指数来表明居民健康水平在空间意义上的集聚或分散现象,后采用Getis-OrdG(9)反映居民健康的空间依赖及异质性。结合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加入时空效应,克服面板模型的短板,进行对比说明及稳健性检验。最后,提出了提高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如建设绿色城镇化,提高医疗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等。结论表明:2002-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发展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地带间的差异一直存在,因此地带间差异总体变化不大。然而,地带内差异显现出来有扩大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集聚,这种现象在逐渐减弱,始终处于“三段式”阶梯递减的态势,具有一定的空间锁定,在发展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较为恒定的路径。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医疗水不断提升,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将会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对民众健康是有益而无害的。除此之外,各个指标会通过在本省区内的改变不仅作用于该省区,还会有不同规模的反馈效应,使得相邻省区受到大小不一影响。针对以上研究,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并对文章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