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疟疾感染后临床特征;探讨疟原虫密度与血红蛋白的关系,观察青蒿琥酯与奎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在中乍友谊医院就诊的101例疟疾感染者(乍得本地居民组50例及华人疟疾感染组51例)的临床资料及已采集的末梢血,行血细胞五分类检查及制作血涂片镜检查找疟原虫,记录疟原虫密度,并根据各项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统计血红蛋白与疟原虫密度双变量的Gamma值,分析二者相关性;对比青蒿琥酯治疗组与奎宁组的5日退热率等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乍得本地居民组血细胞分类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分别为8.72±4.281,4.19±0.702,108.30±22.926,219.06±99.771,84.4±10.108;华人组分别为8.09±3.608,4.43±0.601,125±15.990,218±81.710,89.3±7.313。血红蛋白(HGB)和平均红细胞压积(MCV)在两组相比中的t值分别为-4.273,-2.735,P值分别为0.00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红蛋白与疟原虫密度双变量相关分析,Gamma值=0.440,P值=0.000,样本中变量血红蛋白(HGb)与变量疟原虫密度存在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3.101例感染者中咳嗽、咽喉痛表现的占总病例数的57.4%,头疼、关节痛表现占总病例数48.5%,两组在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2=0.082),在头疼、关节痛表现上,当地居民感染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华人感染者,分别为7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25.748);4.使用青蒿琥酯的患者在5日内退热的比例高于奎宁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乍得本地居民与华人在疟疾贫血表现上有显著差异,疟疾相关性贫血存在一定的种群差异性。(2)疟疾感染后血红蛋白变化与疟原虫密度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应该关注高密度疟原虫感染者的血红蛋变化。(3)疟疾感染后首发症状可以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重视。(4)青蒿琥酯在症状控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优于奎宁,临床上应注意治疗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