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的创新创业活动迈入高度密集活跃期,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进入了以创新要素国际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此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流动,深度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全方位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在新一轮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客观趋势与中国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的主观愿景两相交织的背景下,本文立足全球创新网络、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科学计量学等相关理论,重点关注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问题。从科技创新活动的角度出发,选择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两大创新资源开展实证研究,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马尔可夫链法、最小生成树法、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回答如下研究问题:如何对国际知识流动和技术流动进行定量测度?其空间格局分别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特征有何区别,中国的国际化模式是什么样的?以及国家和地区在地域、学科/技术领域、社会网络等空间上的关联是否会对国际知识流动和技术流动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以期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创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政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知识流动测度研究。首先,从引文网络视角对知识流动的内涵以及知识流动过程的核心要素进行阐释,提出将国际引文所承载知识的流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进程中全球知识流动的定量表征对象。随后,以经济体为研究单元,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国际知识流动进行测度,深入探讨了其在个体、二方关系对、三方关系组三个层面上的网络特征,以及区域的非均衡特征和趋同演变特征,同时比较了主要国家的知识流动表现及变化。最后,总结出中国参与知识流动的国际化模式。(2)基于文献引证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研究。考虑到引文数据具有的重复观测的多层数据结构特征,从经济体个体和经济体对两个视角实证探析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选取负二项回归模型拟合数据,首先分析了经济体的研发投入、基于论文合作的外部知识获取与其知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后检验了经济体间的知识势差、知识相似性、科学家流动量、科研合作强度、双方关系的网络位置对知识流量的影响效应。(3)基于专利计量的国际技术流动测度研究。首先,从国际专利申请视角对技术流动的内涵以及技术流动过程的核心要素进行阐释,提出将国际专利所承载技术的流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进程中全球技术流动的定量表征对象。随后,在流动方向、地理空间、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视角下,定量揭示出国际技术流动的演化格局与结构特征,主要国家的技术流动表现与变化,以及重点或优先交流的技术领域等。最后,总结出中国参与技术流动的国际化模式。(4)基于多维邻近的国际技术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邻近性概念构建国际技术流动的理论解释框架。其间,依据研究问题的客观需求和不同邻近性的内涵特征,选取了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关系邻近性、网络邻近性、制度邻近性五类邻近性因素;同时重点梳理了上述邻近性因素影响国际专利申请量的研究现状。随后,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上述邻近性因素对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了国际知识流动的网络特征与演变特征,国际技术流动的区域差异特征与空间关联特征,影响经济体个体知识流动表现、经济体间知识流量和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的关键因素,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知识流动和技术流动的时空特征。随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的优劣势,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