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危机,凯恩斯掀起了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革命”。50-6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导致了新的危机——通货膨胀危机,7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各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派”应运而生。经济学上的危机、革命和综合,是西方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经济实践促进经济理论的发展,一种经济理论在一定的时空、恰当的度量中能指导经济实践。当一种经济理论把从特定角度所得出的结论用于解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时,或当这种理论过分夸大某种经济因素在决定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变量中的作用时,这种理论就会失之片面。当具有片面性的理论所强调的某些因素不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或对经济变量已起不到决定作用时,就会产生信任危机并发生来自新的经济理论的革命。各种理论所具有的“片面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又成为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基础。各色经济学的此消彼长、荣衰进退,与其对经济实践的解释力、吻合程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收效休戚相关。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国家既不能实行纯自由经营政策,也不能实行纯政府干预政策,各种经济学派相互间的“革命”或“反革命”不再纯粹。随着经济现象的复杂化、人们对经济活动认识的深化以及各种经济理论的日渐成熟科学,经济学说折衷、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学术界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世界史研究领域。不过,这三个层面上的研究相互之间是脱节的。就国内世界史领域的情况来看,真正把凯恩斯主义当作历史研究对象的论著较少,而且对凯恩斯主义的盛衰演变与西方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揭示得不够完整、系统。另外,由于从事经济史研究的多为史学工作者,没有接受经济学的训练,或者是把经济史仅仅理解为历史中的经济部分,把经济史研究理解为用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中的经济问题,因此,经济史著作中大多为描述性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详尽描述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概念体系以及特定的理论研究方法,也缺少具体的变量分析和学理连接。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拓宽视野,使经济学基本原理介入史学研究领域,尝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引入适当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并依托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经济活动,对西方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经济运营进行考察,结合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各色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此消彼长、荣衰进退,对“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西方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对作为历史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学理性的“经济学解释”;通过对经济学说和经济周期互动关系的分析、对西方经济运营规律和特点的揭示,希望能够为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创新提供一种思路,并为探寻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