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暖等问题也日益加剧。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广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城市迅速在全球得以推广。2005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至此,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为此,本论文以长沙为研究对象,首先综述国内外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动态。目前,国内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外关于两者的理论研究较少,主要通过推广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其次,重点分析了生态城市和“两型”社会的内涵,总结了两者共同的建设目标,即建立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高效稳定的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然后,依据长沙2007-2012年的统计年鉴,详细分析了长沙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况,并总结了长沙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湿热的气候、雄厚的工农业经济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素质劳动力等四个方面,不利因素主要集中在工业“三废”排放量高、洪涝灾害频率高、城市绿地不足、居民生态意识薄弱等几个方面。接下来,主要以风水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适合长沙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对长沙生态城市的实际状况做出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近六年来长沙生态城市水平持续上升。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探讨了“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对策主要围绕资源节约目标与环境友好目标展开,重点从水土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噪声污染控制以及绿色交通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