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开始,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导致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行一时。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必然使原有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规范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也引起了主流道德伦理的嬗变。生活在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德莱塞必然难逃时代的影响,他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矛盾、冲突和挣扎,事实上也在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哲学上,他受到斯宾塞的“不可知”论、机械主义、享乐主义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也受到美国挥霍性消费文化、苏联共产主义信仰和基督教精神的熏染。作为艺术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和对小说结构的架构来表现他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理解。《美国悲剧》取材于一件真实的事情,是反映作者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他内心的矛盾挣扎的一部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盛极一时的消费文化的否定质疑、对传统伦理规范新的理解。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他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点的追寻,作者在小说材料的取舍和小说情节的设置上独运匠心。在原型事件的基础上,作者对案件情节做了修改:第一,原型案件中没有三角恋爱现象,而小说中,作者强化了克莱德处于对罗伯达的同情和对桑德拉的渴望的矛盾之中苦苦挣扎,在实际案件中案犯却没有想到任何人;第二,小说中的谋杀方式跟现实事件也截然不同。克莱德是在慌乱之中无意用照相机砸到罗伯达,作者强调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克莱德的单纯。而原事件的确是谋杀案;第三,克莱德在入狱后要求忏悔,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宁静,并对上帝是否存在有了新的认识,事实上他也通过忏悔得到了心灵上的片刻安宁,但原事件中凶手至死都认为被害者是自杀,丝毫没有悔过之意。这三点改动表明了作者自身的道德立场和思想观念,克莱德不只是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他同时执着追寻的还有他坚信的爱情和精神归宿。因为对挥霍性消费思想的逐渐怀疑,作者没有让克莱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完全迷失,他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原因中有他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在最后,克莱德诚心忏悔,企图向上帝求援,临终前他似乎也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在作者的指挥棒下展开的,德莱塞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构成决定了《美国悲剧》与真实案件的不同,这些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本文主要是反观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当时美国新旧交杂的伦理规范对德莱塞自身的影响,展示出他完整的伦理体系,并对作者为何如此设置小说情节做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