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是一种出现在世界多地的动物寄生虫病,巴贝西虫的宿主包含牛、猪、狗、鹿等多种圈养类动物和野生动物,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养殖业和畜牧业。本实验于2009年至2011年间在云南省西部地区收集了1672只野生小型啮齿类动物样本,对这些野生小型啮齿类动物携带微小巴贝西虫的情况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显示,共有72只(72/1672,4.3%)啮齿类动物感染了微小巴贝西虫,证明啮齿类动物可以感染微小巴贝西虫。进一步研究发现,感染频率较高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分别是大麝鼩、青毛鼠、针毛鼠、树鼩、毛猬和高山姬鼠;且巴贝西虫的感染有地方差异性(兰坪县、腾冲县和梁河县)和地形环境偏好性(灌木丛和森林)。用PCR法扩增分离到微小巴贝西虫18S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发现,72个微小巴贝西虫阳性样品的18S rRNA基因序列可以归为三个类型,分别是Yunnan-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C147722)、Yunnan-2(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C147723)和Yunnan-3(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C147724),说明云南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中感染的微小巴贝西虫有三个分离株。同源性比较发现,三种啮齿类动物源微小巴贝西虫的分离株与日本发现的人源神户型巴贝西虫和大津型巴贝西虫以及中国东南地区的微小巴贝西虫亲缘关系较近。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在组织结构、神经系统、生理和代谢功能等生物学特征同人类相似。其疾病发展过程、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与人类也具有相似性,这些特性使得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成为解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在日本、欧洲和美国均发现了可以感染人类的巴贝西虫品种,即分歧巴贝西虫(Babesia divergens)和微小巴贝西虫(Babesia microti),但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巴贝西虫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实验为探究我国旧大陆猴感染微小巴贝西虫的情况,为后期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医学模型做铺垫,共收集了636份旧大陆猴血液样,包括308份食蟹猴血液样本和328份恒河猴血液样本,并进行了相关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636只旧大陆猴的体内共检测到38例微小巴贝西虫阳性结果,占到总数的5.97%(38/636)。其中,10例食蟹猴感染微小巴贝西虫,占食蟹猴总数的3.25%(10/308);28例恒河猴样品中检测到微小巴贝西虫,占到恒河猴总数的8.53%(28/328)。上述结果证明,圈养旧大陆猴(包括食蟹猴与恒河猴)可以感染微小巴贝西虫,但性别和年龄对感染微小巴贝西虫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将随机抽取的7个猴源微小巴贝西虫的18S rRNA测序,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7个猴源微小巴贝西虫的18S rRNA片段和MM-1/Netherlands/Macaca mulatta(EU168705)的序列有高达98%的同源性,其中仅有11个碱基发生了突变,说明分离获得的猴源微小巴贝西虫与荷兰地区分离的微小巴贝西虫MM-1/Netherlands/Macaca mulatta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显示,微小巴贝西虫在我国境内的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在野生动物群体和圈养动物中均有感染个体,而且圈养猴群中的感染率较高。微小巴贝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在圈养猴群中的高感染率提示我们,应做好疾病的预防,防止此类寄生虫病通过职业人员的接触传播到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