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的侵权责任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x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人工智能在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交通方面便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掌握好这项技术既可以在安全上减少因疲劳、酒驾等原因产生的人祸,也可以减少在驾驶方面所需要亲力亲为的时间,但是这一新生事物所具有的自主无人性、学习性等特征也对现行法律适用的问题上带来了挑战。
  对此本文以自动驾驶中智能水平较高、无需人类进行干预的无人驾驶汽车为研究对象,结合百度公司研发的无人车Apollo的基本原理与法律相关知识,参考相关文献书籍,探讨无人驾驶汽车在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问题。
  在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侵权纠纷的责任承担主体的问题上,笔者首先对无人驾驶汽车这一类高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进行否定,相关生产主体、销售者、使用者由于与无人车的生产使用相关而享有收益或者使用利益,成为一般情形下需要考虑的主体,无人车的生产涉及汽车硬件、各种系统零部件等多种生产开发主体,在这个特殊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如果是属于生产者的责任,一律应当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先行承担,承担责任后再根据与之相关的生产主体之间的合同来追偿。当然也存在特殊主体,比如偷用者盗用者、道路管理者、实施故意侵权行为的恶意第三人等,会因为其过失或故意行为成为特殊情形下的责任承担主体。在归责原则的问题上,首先根据与无人车一方发生纠纷的车辆特征来决定对无人车这一方采用何种归责原则,笔者认为当纠纷发生在无人驾驶汽车与普通汽车之间,对无人车这一方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纠纷发生在无人车与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时,对无人车这一方采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无人车之间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是无人车这一方的责任,在之后具体责任承担主体确定的问题上,笔者认为使用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销售者承担的是过错推定责任,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当然无人驾驶汽车一方可因一定的事由而免责,主要有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故意、第三人原因等,但是当发生第三人是通过干扰系统数据、外部信号等类似方式导致侵权纠纷时,应当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与该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更为适当。关于产品责任中法律规定的生产者能够免责的三项事由中,笔者认为只有第一项可使无人车的生产者免责,其他两项的科技开发风险,不同于普通产品的规定,应当由生产主体来承担,但同时可借鉴国外的强制保险与基金来分担生产者这一方的责任承担。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能够更加自由地撷取和传播,信息成为了网络经济环境之下创造商业利益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谁对信息的掌握程度越高意味着谁获得的竞争优势越大,信息之战成为市场主体有力的竞争手段。信息的资本化使得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追逐越来越强烈。信息自由促进了市场竞争自由,也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振荡性和激烈性,市场主体在利用信息资源以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以损害她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此
“二选一”行为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营者在竞争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竞争手段与竞争策略,因其潜在的排除或限制相关市场的市场竞争状况、损害交易相对人经营自主权、损害消费者利益、妨碍创新等负面效果受到了市场监管机关、企业界、学术界与社会公众的关注。  互联网经营者实施的“二选一”行为,因互联网的自身经济属性和发展阶段问题,既有利于经营者获得市场支配地位的因素,也有不利于市场支配地位获得的因素,两者何者重要难分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平台模式应运而生,各大互联网平台的上线,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平台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也给法律监管带来了不少挑战。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平台屏蔽链接行为在竞争法体系内的法律规制问题。  文章前半部分通过对互联网平台屏蔽链接行为的产生背景及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关系,指出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互联网平台的屏蔽链接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破除行政性垄断这一市场顽疾而推出的针对各类政策措施的一项事前审查机制。该项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助于弥补《反垄断法》针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不足,形成事先审查与事后规制结合的制度合力。但遗憾的是,目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定位仍不明确,其法律位阶过低导致了“文件管文件”的尴尬境地,与《反垄断法》之间关系不明又使得其权威性不足。正所谓“名不顺则言不顺”,因此有必要推动
学位
“三权分置”政策的推行为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新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土地经营权入股兼具正当性和合法性。然而,由于农地具有社会性价值,承担着事实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需要对农民股东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这导致土地经营权入股与公司责任财产独立性、资本多数决原则等产生冲突,形成了诸多法律困境。  其一,“确权确地”的土地确权方式阻碍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其二,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中,原告主张被告返还借款,应证明借贷合意和款项交付。一般情况下,由借条、借据等借款凭证证明借贷合意,汇款单等转账凭证证明借款交付。但笔者通过实务观测后发现,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由于社会人情因素的影响,原告只有转账凭证而没有欠条、借条、借据之类债权凭证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而对法官认定借款事实的存在与否带来极大困难。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民间借贷案件中的借贷合意证明作为议题。首先整合相关
本文主要围绕电商平台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形态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对理论上对电商平台共同侵权或有责任形态的讨论,以及现有司法裁判结果的分析,得出按份责任应是电商平台最应的承担责任的责任形态。从理论上,按份责任对于连带责任而言,避免将安全保障义务人置于与直接侵权人同一责任层级,不会过重苛责电商平台;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责任方之间不存在不合理的求偿关系;相较于补充责任,责任方之间没有求偿的顺序关
学位
民诉法解释第247条、第248条自实施以来,关于如何判定后诉构成对前诉的重复起诉,司法解释确立的标准与司法实践中的判定方式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分不清“一事不再理”的法律原则与民诉法解释第247条的关系;分不清法律关系与诉讼标的关系;模糊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对于后诉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中的“实质上”的理解存在问题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司法审判实务对于“诉讼标的”、“
见义勇为处于立法与道德的模糊地带,近年来广受学界和实务界关注。我国目前的全国性法律文件中尚无对“见义勇为”的系统规定,仅在《民法总则》第183条、《侵权责任法》第23条中对“见义勇为”进行了抽象概括。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见义勇为的概念界定也截然不同,以致见义勇为的法律定位始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学界对见义勇为的诸多基本问题同样存在较大争议。而在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
近年来,区块链被视为可能引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颠覆式创新,区块链技术和相关应用引起多个行业的广泛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延伸到多个领域,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成为热点,而证券行业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本文以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发行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区块链技术下证券发行给法律监管带来的问题,梳理出区块链技术下证券发行带来的变化及引发的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相关法律监管建议。  本文共分为5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