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石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与石有关的动人故事。古典名著《红楼梦》原名就为《石头记》,文人们赏石、玩石、藏石更是屡见不鲜,数不胜数,还有不少为石赋诗的文人……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又极具观赏价值的石头,就成为文人们喜欢把玩并在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元素。更有画家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了“石”的,如齐白“石”,吴昌“石”等。文人们尚且对“石”有如此之情感,就更别提文人画中石的运用与表现了…… 石为写意花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石无定形,其形状千姿百态,个头大小不一,这样就使它的表现形式有了足够大的空间。石又是沉默的,它的沉默给人留出了无限的空间,让人情意纵横,神思飞扬…… 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三位大师相继生活的年代为1840年到1971年,即从鸦片战争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社会秩序的重大变化,画家们的想法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且三位又可称的上是其所属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他们既是汇聚传统的缩影,又是开宗立派的大家,任伯年是:“学古而变,取洋而化”(薛永年语);吴昌硕是;“与古为徒,借古开今”(吴昌硕语);潘天寿是;“把传统绘画推到边界险峰的大师……在大气磅礴的奇险造境上确立了自己。”(潘公凯语)。三人都是从传统中走来,却又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传统的魅力,又有时代的精神。 在对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关注于三人的生平、经历、师承以及对其三人艺术风格特色的综合性评述,很少涉及其作品中相同母题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从三位大师的多幅作品中的相同母题——石,进行比较研究,从外部造型入手,再谈及其造型背后隐藏的笔墨功夫、文化修养等等,且结合其生平来探寻三位大师各自审美理想的成因。总结其创作规律,以期对写意花鸟画创作的学习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