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宗羲认为,圣贤产生于“气化”的适中状态(常人则或“过”或“不及”),圣贤是仁义与睿智的集中体现。圣贤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引导人类走向文明,并维持社会存在。圣贤精神体现在帝王身上,则出现圣王之治;体现在大臣身上,则产生贤臣;体现在学者身上,则产生(或延续、发展)圣学。黄宗羲坚信圣人高于君主,而圣人成为君主为最高政治理想。
黄宗羲以传说中的远古圣王之治为理想政治,视后世君王为“天下之大害”,却又在君王之治的框架内提出政治构想,因此,黄宗羲的思想既不属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也不属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而是圣贤救世思想,认为圣贤精神在各个时期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黄宗羲坚持“气”决定“理”,否认君臣之理的先验性,君对臣的主宰性。他指出君臣关系以协作为基础,父子关系以血缘为基础,从而论证君臣在人格上平等,反对把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学校监督政权。因此,他维持的是君主政体,却不是专制政体。清末以来,黄宗羲的思想引发了后人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其意义早已超出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状况的思考与忧虑。
在外族势力的高压下,黄宗羲坚持既与之对抗,又与之保持有限合作,反对消极避世,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黄宗羲对专制君主危害天下的揭露与痛斥,最易引起被压迫者的共鸣,具有普遍意义。黄宗羲直斥最高统治者的精神,具有永久的魅力,对变革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仍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