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控制与抗战--新桂系主皖与县政改革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安徽县政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历史视野下,探讨新桂系主政安徽后,在特殊的战时环境下,为适应环境需要和巩固自身统治,如何在借鉴治桂经验和结合安徽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县政改革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和增强抗战动员能力,巩固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通过对抗战时期安徽县政改革的研究,探讨国家权力如何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战时环境下实现整合,从而为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抗战时期,新桂系在安徽的县政改革既是适应战时环境,增强社会动员能力,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需要,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遏制中共势力发展,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既是特殊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应对之策,也是传统县政向现代县政转型的继续;既有治桂经验的运用,更有结合安徽实际的考量;既有遵循国民党中央县政改革的总体方针之处,更有针对安徽敌后抗战实际而采取的改革举措。
  新桂系的县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县政运行制度、用人制度和县政府职能三个方面。
  在县政运行制度改革方面,新桂系力图通过集中统一事权、推进政权下移、扩展县政府职能等方式,重构基层政权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增强抗战动员力和社会控制力。新桂系将领廖磊主政安徽时,根据战时环境需要并借鉴治桂经验,在实行军政合一、调整县府组织机构、加强县政督导的同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废除联保,设立乡镇,重编保甲,实行基层“政、教、卫”合一制度。李品仙主政安徽时,全面推行新县制,扩充和强化县政府组织,实行基层“政、教、养、卫”合一。新桂系通过县政制度改革,重构了县政运行机制,提高了县政运行的效能。
  在用人制度改革方面,新桂系为牢牢控制县级政权,大量任用桂籍人士担任县长,同时在县行政人员任用上注重知识化、年轻化。为加强对县政人员的思想控制和提高能力素质,新桂系实行大规模的基层干部训练制度,并任用大批青年干训生担任基层乡镇保长。通过奖励民众举报、加强巡察视导、规范查案程序、严厉惩治贪腐行为等方式整饬吏治、肃清贪污。通过用人制度改革,重构了县政官僚体系。
  在县政府职能方面,新桂系为应对复杂的战时环境,通过加强县属武装建设和国民兵组训,强化县政府军事和自卫职能。通过合作区域行政化、强力推进乡镇造产、加强物价管制等手段强化县政府经济和建设职能。通过乡村教育的重建、乡镇保小学的普设、乡村社会风俗的改良等方式强化县政府的教育和社会职能,国民教育的思想控制功能得到加强。
  抗战动员是新桂系巩固统治和坚持长期抗战的必要途径,也是县政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抗战初期,新桂系通过成立民众动员委员会和派遣工作团,在协助推行政令的同时,广泛发动民众抗战。通过户口调查、异动登记和强化保甲制度等手段加强人力资源控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兵役宣传和优待出征军人家属等手段,确保了战时兵员供应。通过粮食统制、整理地籍、土地陈报、粮食增产运动等方式确保了战时粮食供应。通过加强县财政的整理和改革、健全县财务机构等方式实行财力动员。
  乡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依赖于乡村精英的努力。抗战初期,豪绅势力和宗族组织控制着地方社会。为加强基层社会控制,新桂系对妨碍政令推行的豪绅势力予以坚决打击,对贪污违法的土豪劣绅予以严厉惩处,并通过任用青年干训生担任乡镇保长排斥地方豪绅势力。但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地方精英的重塑,受到豪绅势力的阻碍。宗族势力的强大也使新桂系感到无能为力。在乡村社会改造遭到豪绅势力的强力抵制后,新桂系不得不作出妥协,对维护新桂系统治的地方士绅予以争取和笼络,反映出新桂系乡村社会改造的不彻底性。
  抗战时期安徽的县政改革,延续了清末以来国家政权不断下移的步伐。新桂系通过县政改革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形成了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地方统治机制,国家权力全面介入乡村社会。县政改革增强了政府的抗战动员能力,集中了有限的资源服务于抗战,支撑了安徽敌后抗战的大局。由于政府汲取资源能力的增强,地方税收不断增加,非法摊派呈现制度化,民众负担大大增加。政府与民众的合力因资源的过度汲取而日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的力量虽在对日作战中暂时形成整合,一旦抗战结束,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将随之基本结束,代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矛盾、对立和冲突。
其他文献
本文以评弹界首个国营团体(上海评弹团)为研究中心,以该组织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评弹界组织化完成的1960年为研究时限,通过架构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来探讨该阶段的时代特征以及江南社会的变迁史。  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组织实践、组织权术五部分构成。组织结构视角关注在由单干到集体的组织化过程中,评弹艺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即在梳理
学位
节日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节日的活动,可以窥见古希腊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代雅典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雅典娜的大泛雅典娜节,本文以此作为古希腊的一个文化“切片”,通过案例研究来探析古希腊文化的一个侧面。在现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构一个完整的大泛雅典娜节的场景。所建构的“事实”主要来自三种证据:古典文本、瓶绘和基于公元前370年左右的一个碑铭的“大泛雅典娜节比赛项目表”。  
本文对柏克的研究主要不是柏克的主流思想——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和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而是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柏克帝国思想。柏克是一名有深刻思想的政治家,而非政客,有三十年的英国议员生涯。帝国是柏克持续关注的主题,有大量关于美洲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事务的政治实践活动。在这三个帝国事务中柏克倾尽很多心力,他为此写了很多著作、议会演讲、私人信件等。  柏克始终关切并争取故土爱尔兰的权益,改善英国
中古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皇位继承方面,逐渐出现以皇子参政以为辅助的倾向。而在这种趋势当中,可以沿着治乱、胡汉、南北三条线索来进行勾画。在汉朝代秦而起之后,确立了皇太子制度,并制度性地保障其皇位继承的顺利。  但汉末三国的动乱使得这种制度受到了破坏。十六国时期,由于诸胡族政权的建立,胡汉因素被引入皇子参政的表现当中,在纷繁的政权内外斗争中产生出多种皇子参政的形式。而两晋则相对稳定,更多地依靠
学位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其演化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时段的考究,既是一个自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目前,关于宋代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虽有起色,但仍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希冀在充分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广泛吸收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环境变迁学等相关学科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由四章组成,分析
学位
五通神自唐代便兴起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现象,宋元时期因受到官方的认可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至民国,五通神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以财神和邪神的双重身份继续存在。由于五通神存在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该信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为区域性考察,且主要集中于对源流的考述和从文学角度的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史视角对五通神信仰进行全景式的
学位
本文主要依据江西萍乡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清代萍乡义祠的研究,探讨图甲制下的乡村社会结构。  义祠是清代萍乡图甲组织定期聚会、联合祭祀开籍祖先、议事、承充官府下派的保正、社长、社副、里书、图长等差役的场所。就义祠的性质来看,支撑义祠的是以“图”或以“甲”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具有公义、信义的特征。义祠分为图祠和甲祠两种类型。所谓图祠是由图会建立的义祠,甲祠是由甲会建立的义祠。就义祠的空间分
学位
清末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发生变化并重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走出了传统的中世纪,完成了向近代的转变。这段历史,有几个重要的事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重要事件均与中国公学的产生、发展、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公学创立的时代背景是1901年的清末新政,直接原因是1905年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规则》。封建官
学位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使得宋代呈现出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流动的频繁。宋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对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社会史料价值。故而,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结合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来观察宋代社会流动的微观场景,将更为直观、生动。宋代社会流动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  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阶层内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学位
维多利亚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峰,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代。首都伦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都为伦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这一进程,伦敦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本文借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上层、中间阶层以及社会下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政治、经济、婚姻、教育、休闲方式等方面的类型与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