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分流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规格,影响到社会的劳动就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初三分流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比例失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拓宽成才渠道,构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巩固“普九”成果的重要措施。同时初三学生合理的教育分流对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和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最近儿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分流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和农村学生学习的背景差别较大,小学教育发展显非均衡性,再加上普九阶段取消了留级制度,小学毕业时全部免试升入初中。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很大,学生的课业差距和志向差异更加突出,再加上单一的应试升学模式使得许多初中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正常教学进度,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导致多数学生的中途辍学。这种初中教育的普及性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的矛盾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初中表现特别显著。因此,按照以往惯例,在农村初中到中考结束之后才进行第一次“分流”的办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农村初三学生需根据生源情况采取多次“分流”。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农村初中生毕业后能够升入上级学校的,只有30%左右,有的地方不足20%,大部分初中毕业后直接外出就业。为了扭转这种教育不利局面,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指引下,不少农村初中学校面对学生的差异和去向实行2+1、2.5+0.5、3+X等形式的教育分流办学模式改革,以便一方面更多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为社会就业部门提供务工有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初中教育分流效果并不理想,农村初中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与分流过程中的行为形成极火的反差,在分流时选择职业教育的的愿意很弱。甚至有的家长还认为学校的分流不是为因材施教而是为淘汰“差生”的现象。这种“分”而不“流”或“流”而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了制约农村初中学校和中职发展的瓶颈,这也是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长久以来所面临的艰难课题。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广西东兰县初三学生教育分流的实施从当初到至今的开展面临的困难也不少。通过对该县农村初中教育分流实施状况的实地考察,发现该县开展初三学生教育分流的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考察发现阻碍该县农村初三学生教育分流的主要因素有当地生产方式与就业模式的方式、初中学校分流选拔中的升学主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存在不足等几个方面。由此造成了农村初中教育分流中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与分流过程中的行为形成反差,教育分流意向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存在分流不是为因材施教而是为淘汰“差生”的现象,而且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出现反弹或流失严重的现象。当然,这些问题不仅出现于广西东兰县,而且在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分流开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初三教育分流实践模式,对农村初三学生的教育分流作出正确的指导,大面积提高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促进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并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升学和就业的出路问题,同时也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流失严重问题和普、职教育比例失衡的问题,对农村初中初三学生的教育分流进行探讨研究实属当务之急。